“爸爸,你怎么还不回来,是不是我长疙瘩,你不要我了?”杨宏继想起患了手足口病的小儿子在电话里这样问他,一整夜辗转反侧,远在江苏打工的他决定回云南老家……
从厂里辞了职,杨宏继踏上回家的火车。
今年36岁的杨宏继,是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鲁图村石门小组村民,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从小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在他24岁那年,父亲、爷爷相继因病去世,赡养费、医药费、丧葬费及一家人日常开销就像一座大山,压到了他的肩上。
回忆起当年,杨宏继说,“总感觉找不到方向。”打零工、炼桉油、进工地,到外地的铸造厂里炼铁水,什么苦活累活他都干过。
虽然不怕苦,但在外务工的他,一直牵挂着家中的妻儿和年迈的奶奶。
接到小儿子生病的电话后,杨宏继下定决心回去,重新拾起锄头,干起老本行。
从哪里下手呢?
“你可以试试烤烟和青豌豆轮着种,这样一年就有两次收成。”听了村干部的建议,杨宏继开始轮作烤烟和青豌豆。但租的田离家有些远还分散,最远的有4公里多。但为了肩上的担子,他每天起早贪黑忙碌奔波在各个田间地头,心里是多么盼望着能有点好田耕种。
2021年,他总算摆脱了这些困境。
年初,村里开始实施土地整治,把零散的地块归并起来,由村委会统一进行土地流转和建设改造,水利设施、农耕道路相继建成,1393亩“荒坡山地”转眼就变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
杨宏继抓住机遇,不仅扩大了种植面积,还买了一辆二手车,开始在村里收购豌豆。
“现在和以前可大不一样了,车能开到田边,水能流到地里,就连耕地都是用大机械,今年种的面积大了,反而没以前苦,挣的钱还多了。”
现在杨宏继是村里的“豌豆大户”,不止种地,还收购豌豆,解决了村里一半的青豌豆销路,日子过出头了,去年底还盖了新房。
“这还得多亏了村里的农田改造,不仅把地整活了,大家也富裕起来了。”
“以前鲁图村可是乡里贫困户最多的村,这两年的变化不是一点点,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实施后,土地租金每亩增加了500元,每亩拿出50元用来壮大集体经济,成立了专业队,统筹全村用工,留守人员可以到种植户处打工,人均打工年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村支书王学春介绍说。
值得一提的是村里的循环产业链——青豌豆杆可用作青储料,每吨节省600元,解决了养殖大户青储料不足的问题。
“现在,全村形成了烤烟、青豌豆、羊肚菌、肉牛养殖的循环产业链。”
“以前呀,每天两头摸黑地干活,忙活一整年,连一家老小的吃用开销都不够,当时宁愿去外面打工做保安,也不愿在家种田。”种植大户杨宏明回忆道。“现在可不一样了,小田变成了大田,省时又省力,去年烤烟、青豌豆、羊肚菌我一共种了三十多亩,养了2头牛,晚上还有时间到旁边寨子打歌嘞!”
“四月份,烟草部门就要动工建设水利管网工程,全村将实现水肥一体化滴灌管理。”王学春对下一步高标准农田建设满怀信心。“建成后,就能实现定向、定量、定时、按需精准灌溉施肥,不仅省时省力,还能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今年,我要再多种一点地,尝试种植羊肚菌,挣了钱换辆新车,往后的日子奔头大着呢!”杨宏继乐呵呵地说。
初春的农田,翠绿的豌豆藤上挂满了食指粗的豆荚,一块块梯田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杨宏继望着眼前的景象憧憬着未来……
“爸爸,我们真的可以去旅游吗?”小儿子的一声惊叹将他拉回了现实,杨宏继笑道,“爸爸怎么会骗你,以后我们每年都去旅游。”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