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碧溪上,垂钓一尾鱼,这是56岁老烟农杨开平闲时生活的一大乐事。“三天前,我们在二城坝水库钓了3斤鱼呢,晚上老人煮成清汤鱼了。”杨开平乐呵呵地说道。
杨开平,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杨,是云南省楚雄市东华镇莲华村委会者马邑村人,种烟三十多年,如今已成为一名职业烟农,成功从一个田老汉蜕变成“田秀才”。“就拿2021年来说,我家20亩烟田,收入有14万左右呢。”如今,杨开平在市区买了房,也有了自己的车,用他的话说,就是打了一场“翻身仗”。
“翻身仗”——稳产创收是关键
十几年前的莲华村,在“打工潮”的推动下,能出去的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了,而一些“出不去的人”继续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种什么,怎么种成为了他们打好这场“翻身仗”的关键,那时大部分人家里都以种植水稻为主,只有少部分旱地种植烟叶。“以前种水稻嘛,经济利润不高,一遇个天灾人祸的,这一年也就算白干了,但是种烟不一样,有补贴支持,收入也有保障。”谈起种烟原因,老杨表示。
为进一步让“老杨们”端稳饭碗,更好推动烟农增加收入,楚雄州高位谋划促发展的同时,切实落实各项补贴扶持政策,主动探索求变,融合新发展产业,夯实烤烟种植“服务堡垒”,为烟农们送去了技术、服务与安心,促力稳产增收,坚定了广大烟农种植烤烟的信心。
一个小本本——乡土人才孵育新标签
“我们根据栽烟的年限,对那些有一定种烟经验,支持配合政策的烟农统一进行培训,通过测试后发放职业烟农证书,当然每年都会进行考核,更新职业烟农人员库。”楚雄市烟草分公司东华烟站负责人介绍说。此外还建立职业烟农人才库,进行动态化、网格化管理,增强流动性,挖掘孵化更多乡土人才。
针对种植中出现的问题,楚雄州烟草公司每年面向烟农以“集中充电”式和一对一入户指导形式,切实做好烟农指导服务工作。“每年生产和收购季节,我们都会进村入户针对育苗、移栽、烘烤、收购等环节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一对一指导。”楚雄市利民烟叶种植合作社入户指导员陈祖平介绍说。通过培训指导、考核等形式,一方面建立完善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实现技术下移,缓解了群众管理技术的后顾之忧,推动降本增效,实现助农富农。
新型产业链——激活乡村振兴新密码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产业是生命。为发挥烟草产业优势,牢牢抓住乡村产业振兴壮大的“牛鼻子”,2021年,东华镇携手烟区,联合开展“烟+N”智慧农业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
综合体建设以“政府主导、烟草扶持,合作社主体、烟农主力、企业共建”为原则,着力打造“以烟为主、多产融合、协调发展”的特色高效农业,即在做强做大烟叶产业同时,做精非烟产业,促力主业增收、辅业创收、三产融合,实现绿色高效发展。2021年综合体建设探索成效显著,总产值超一亿元,亩均综合产出八千元以上,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多丰收,为“老杨们”送来了增收福音。
新柳村的烟农李发竹就是受惠者之一,今年她从合作社流转来了十多亩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有了六七万元的收入。“我老婆收完烟后就在合作社打工,每个月有几千块钱收入,自家小块的田地里现在种了些蚕豆,油菜。”老杨乐乐呵呵说道。
烟区综合体的建设探索,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大突破,有效破解了烟农增收渠道的一大瓶颈;同时随着机械化的深入普及、农村新型产业链的形成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有效撬动了乡土人才回流,是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密码。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锚定烟叶产业和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精准对接,“绣”好烟叶产业花,是实现农民群众持续增收,出彩新生活,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大“法宝”。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