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亩产550公斤,每公斤2.3元,加上补贴,一季收入1390元;烟叶亩产151.9公斤,每公斤均价30.06元,售烟收入45.67万元,加上补贴,实际收入49.6万元;一季小麦加一季烟叶,每亩收入6350元,除去各项费用支出,亩均纯收入3400多元……”11月12日,在山东潍坊诸城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百尺河烟站,烟农管玉坤打开一个记账本,里面一笔笔收支都记得清清楚楚。
今年46岁的管玉坤是诸城市百尺河镇管家河套村烟农,2009年,他放弃了经营10年的食品加工生意,开始经营烟叶农场,年种植规模200多亩。2019年,管玉坤除了常规种植150亩烟叶外,还流转了100亩土地,搞起了“烟叶+小麦”一年两作。让管玉坤没想到的是,采用“烟叶+小麦”一年两作模式获得的收益竟然比单种一季烟叶高出了不少。
“烟叶+”一年两作种植模式,是诸城市局(分公司)2018年以来针对当前形势和环境的发展变化,破解烤烟规模化种植效益降低、经营风险增加、雇工难、用工贵等问题,开展的一项烟叶种植模式创新课题研究。
“烟叶+”一年两作种植模式一经提出,管玉坤便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第一时间报名参与了试验示范。2018年,他参与试验示范的面积为110亩,实行“小麦+烟叶”轮作。由于在选择土地时出了岔子,导致汛期排水不畅,涝死了40多亩烟叶,这一年,所有烟田加起来只采烤了16炉,售烟收入15万元,勉强收回了成本。
那么,2019年管玉坤为何还继续参与“烟叶+”一年两作试验示范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诸城参与2018年“烟叶+”一年两作试验示范取得成功的烟农不在少数,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不服输的管玉坤认为,别人能成功自己也肯定能行;二是2012年,管玉坤从小楼子村流转了部分土地,小楼子村村民王泽学的几亩粮田与管玉坤的烟田相邻,收获小麦后王泽学外出打工,便将地转给了管玉坤。管玉坤接手后试种了一些烟叶,虽然移栽时间晚,但让管玉坤没想到的是,烟叶长势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所以他认定“小麦+烟叶”一年两作是完全可行的。
2019年,管玉坤早早流转出了理想的土地,适时播种优质早熟小麦品种,在施肥方面也有意避开不利于烟叶质量的肥料,在浇水时间上尽量往前提,有意将小麦成熟收获时间前移,为烟叶生长腾出更多的时间。经过3个月的辛勤劳作,管玉坤获得成功,100亩“小麦+烟叶”带给他很多惊喜。
“我觉得‘烟叶+’一年两作种植模式值得推广,其中的好处有不少。”谈起对“烟叶+”一年两作种植模式的看法,管玉坤打开了话匣子,“首先‘小麦+烟叶’一年两作比较效益高。今年我共种植烟叶250亩,纯收入49万余元,其中常规种植150亩,纯收入15万余元,而种植的100亩‘小麦+烟叶’,纯收入34万余元,小麦、烟叶两季收益明显高不少。其次夏栽烟叶管理相对简单,用工量明显减少。与春栽烟叶相比,夏栽烟叶用工量能减少三分之二。就拿打顶抹杈环节来说,春栽烟叶需七八遍才能完成,每亩用工1.5个,而夏栽烟叶只需2至3遍即可完成,每亩用工仅需0.5个。再次夏栽烟叶生产周期短。小麦收获后,我6月20日开始移栽,6月23日移栽完成。10月6日开始采烤,10月17日结束采烤。从完成移栽到采烤结束,仅用了107天。由于易管理、周期短,整个生产季都很轻松。”最后‘烟叶+’一年两作风险显著降低。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有一季前茬收入保底,一年的损失不会太大……”
管玉坤一口气算了效益账、用工账、时间账、风险账等好几笔账,将“烟叶+”一年两作种植模式的好处算得明明白白。
“对于夏栽烟叶的栽培与管理,从实践来看,我认为它的重点在水肥管理上。”对于一年两作种植模式的栽培管理,管玉坤颇有心得,“夏栽烟叶生长快、周期短,必须确保水分供应,合理安排烟田灌溉,在烟株伸根期、旺长期、成熟期,灌水湿润土层深度分别以20厘米、50厘米和30厘米为宜。保证了水分供应,夏栽烟叶就成功了一半。因此一定要选择水源条件较好、旱能浇、涝能排的地块,烟田配套滴灌设施。”
2019年,管玉坤的夏栽烤烟获得成功,与浇水到位有很大关系。移栽结束后,管玉坤迅速进行了第一次滴灌,促使烟垄适度密实、烟株与烟垄融为一体。第二次滴灌,是在烟株进入小团棵期时进行的,促进了烟株早生快发。8月下旬,正处于旺长期的烟田需水量大,管玉坤根据当时天气高温、持续干旱的实际,采取“滴灌+大水浇灌”相结合的办法,确保了烟株生长需要。
“在夏栽烟叶的肥料施用上,要加大豆饼、有机肥和钾肥的比例,这样烤出的烟叶更柔软、颜色更深。同时,由于是一年两作,在小麦和烟叶的种植上要分别注意施肥品种和用量,种植前茬小麦时不能盲目使用无机肥,尽量选择施用有机肥……”管玉坤意犹未尽地补充道。
与传统的一年种植一季烟叶相比,“烟叶+”一年两作种植模式开辟了烟叶农场提高种植收益的新途径,也使管玉坤经营好农场的信心越来越足。“明年,我将继续参与一年两作试验示范,并计划将面积扩大到150亩。”管玉坤充满信心地说。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