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大田长势良好,赵之逵(右)和烟农喜笑颜开。 赵之逵供图
我是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小石桥彝族乡小石桥村委会的驻村干部。2018年对我来说,是人生中不平凡的一年。受组织委派,我来到离城区近30公里的山乡,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小石桥乡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是高寒贫困地区。烟叶是小石桥乡的主要产业,也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
早在2004年我就和烟叶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我在玉溪市工商银行工作,按照玉溪市委统一部署,我们单位负责联系红塔区研和镇的烟叶生产工作。入村后,从动员会、育苗、移栽、收烤、交烟,我们关注并参与了每一个环节,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我本人被红塔区委区政府评为年度烟叶生产先进工作者。
到小石桥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次月,我们便赶上了小石桥乡重要的烟田春耕工作。
从党委政府、烟草部门,到村委会、村组、村民,全部干劲十足,因为,这是地方和老百姓大半年的经济希望,尤其是烟草部门,投入了非常大的力量。
几乎所有村民,清收完地里尚有余果的豌豆后,打田、理墒、移栽,忙得不亦乐乎。我们驻村工作队队员主动投入到老百姓特别是贫困户的家庭生产中。
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党委政府的决心,看到了老百姓的艰苦和信心,特别是当地烟草公司无论是下到田间亲授栽种技术、查看烟叶长势和病虫害,还是多措并举切实保障烟农利益,我看到了他们在抓好烟叶支柱产业、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责任心和爱心。
这些所见和参与,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驻守烟区三年多来,亲眼看到烟技员手把手教烟农们科学种烟、烟草公司走村串户全心全意为烟农服务、烟农们逐渐脱贫致富……我把行走在脱贫攻坚路上的感悟,写成了《云烟》《张云燕的烟田》《中秋烤烟香》《给烟花评个奖》等900多首充满泥土芬芳的乡村诗篇。2020年5月,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公众号和旗下的中国诗歌网在“奋斗在扶贫第一线的诗人”专栏,推发了我的14首反映山乡百姓烟叶生产等方面的正能量诗歌。
行吟在烟田、山间,我创作的诗歌走出了山乡,走出了云南,2021年4月走到了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4月28日至30日,我非常荣幸地受《诗刊》社邀请,来到了嘉兴南湖边,参加了“百年路新征程”喜迎建党100周年红船诗歌活动。
诗人、学者们登上烟雨楼,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开展了“我为红船读首诗”、“红船精神”研讨会等活动。
在“红船精神”研讨会上,诗人、学者们重温了“红船精神”的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探讨并坚定了新时代诗歌文学创作的主流方向。
在交流发言中,我谈到了新时代诗人的作为与担当:我们有幸赶上这个伟大的时代,写什么?为什么而写?这个准则很重要。当下中国正值盛世,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走出了贫困,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作为诗人,要身怀家国,讴歌新时代、书写新生活,为人民提供正能量的精神食粮,这就是我们的作为和担当。
我为此次活动赋写的组诗《诗读红船》,入选了《光明日报》、中国诗词学会、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共同编选的“百年芳华丹心向党”诗歌集。
红船诗歌活动虽已结束,但“红船精神”之“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强烈地震撼着我。
在今年的玉溪市烟叶生产工作会议上,玉溪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始终坚持烟草支柱产业地位不动摇”的工作方针,并强调,要把稳住烟叶基本盘作为应变局、开新局的首要任务,切实打牢“稳”的基础,积极寻求“进”的突破,坚定信心、凝心聚力、持之以恒抓好烟叶生产工作。
在烟叶小苗移栽到地、科学管护的关键时期,烟农们按照烟技员所授,正在烟田中“破大口、高填土”,作为一名行走在云烟之乡的扶贫干部、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学习红船精神,把红船精神的精髓贯穿工作的方方面面,帮助村民继续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是我责无旁贷的责任。
同时,我将充分汲取烟区丰富的创作素材,总结在支农助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写出更多更好讴歌山乡发展和烟区烟农追求美好生活的作品。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