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民族文化墙上,描绘着花腰人种烤烟等劳作的漫画。邓楚瑜摄
抱着四弦琴,李绍春左手按品、右手拨弦,动人的歌曲娓娓讲述了花腰人感党恩、跟党走的心。邓楚瑜摄
“尼白莫山,汉语叫‘大牛山’,原在东海边,因海潮震得尼白莫耳朵发麻,就聚拢山子山孙往南迁移到了这里,让这里的人民在它的脊背上种庄稼,造福这里的人民……”
在坡龙山脚村中池塘边围栏上的民族文化展板上,记录着这样一个彝族花腰人世代流传的神话故事。“村里的故事也很精彩。”家住坡龙山脚村、水瓜冲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绍春说。
坡龙山脚村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水瓜冲村委会所辖的一个自然村,地处大山深处,30余户彝族花腰人世居于此。守着绿水青山却摸不到金山银山,曾经是坡龙山脚村乡亲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此前因没有合适的农业产业,加之土地耕作条件差,乡亲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玉米、荞麦和卖土鸡、土鸡蛋及花椒,日子过得艰苦。
曾经拧巴的日子,李绍春提起就上头。
今年50岁的李绍春在家排行老四,童年时,父亲是民办教师,一个月只有7块钱工资。平日里父亲忙于教书,家里的农活基本落到了母亲一人身上。因为缺乏劳动力,生产队每年分配给家里的工分往往不能完成,李绍春和兄弟姊妹们饿肚子的时间不少。为了让孩子们少挨饿,母亲常常带着哥哥和姐姐到山里采野菜、挖野山药,吃了不少苦。
“‘灯影肉片’,你们可能从来没有吃过吧?”李绍春说,即便是这样的日子,一家人依靠父亲的固定工资,生活条件在村里还能排在中间,一些人家穷到在山里捡到菌子都不敢炒着吃,因为没有炒菌子的油。村里红白喜事办席,切肉师傅需根据东家提供的肉类食材数量,精确计算出人均能吃到肉片的数量。遇到人多肉少的时候,切肉师傅以精湛刀工切出的肉片,透得过光。
正当乡亲们苦于生活质量迟迟不能提高的时候,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地烟草部门到村里发展烤烟种植产业。“哪怕是根稻草,也要抓住这个机会!”李绍春说,当地烟草部门的技术员到村里宣传烤烟种植政策的时候,不少人家持怀疑或观望态度。父母在商量许久后,决定“放手一搏”。
种下“金叶子”,迎来好日子。种植烤烟以后,乡亲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李绍春兄弟姊妹6人再没有饿过肚子,“灯影肉片”也走进历史。1993年,李绍春组建了小家庭,当年种植烤烟收入超过了4000元。1994年烤烟交售结束后,李绍春花了600多元买了一头水牛,解决了家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烤烟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口袋有了余钱,村里的一些人家拆除了居住了几代人的土坯房,建起了砖瓦房或砖混结构的新房。
依靠种植烤烟,乡亲们有了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底气,大伙儿开始将发展的目光投向其他产业。2007年,上海市奉贤区对口帮扶坡龙山脚村。得知村里种植花椒已有上百年历史且种出的花椒品质上乘后,建议村里扩大花椒种植产业。随后,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坡龙山脚村集零为整,走上了规模化种植花椒的路子。
然而,因缺乏统一组织,村里花椒的销售渠道单一且没有深加工环节,乡亲们种花椒的收入不高。
为解决这一问题,2012年,已是致富带头人的李绍春牵头在村里成立了花椒协会,为乡亲们找销路、提供技术服务。2015年,李绍春办起了家庭作坊,注册了商标,从乡亲们手里大批量收购花椒加工花椒油、花椒面,打通了花椒深加工最后一公里。
这一年,李绍春当选为水瓜冲村委会党总支书记。肩上压了担子,李绍春一门心思带着乡亲们走“烤烟+花椒”的路子。
前些年花椒市场行情不错,村里的一些人萌生放弃种烤烟、全面种花椒的念头,这让李绍春很是着急:“种植烤烟是过日子的基础,可不能荒废了!”耐心劝说下,这些人家打消了念头。前年花椒市场行情出现大幅下滑,村里有人感慨,要是当时没有李绍春的劝阻,“家里的生活要退到从前。”
依靠种植烤烟和花椒,2020年,坡龙山脚村的乡亲们户均收入超过了8万元。漫步于村中,干净宽敞的道路,鳞次栉比的小楼,生活在“尼白莫山”的人们,日子越过越甜。
四弦琴是花腰人喜爱的民族乐器之一。合着四弦琴动人的旋律,一首首自编的歌曲讲述着花腰人从苦日子到好日子的故事。在众人的吆喝下,对四弦琴弹奏小有造诣的李绍春抱起了琴,左手按品、右手拨弦,自编的歌曲娓娓动听:党的政策好,彝家人走出了大山,现在的日子甜如蜜……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