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对市民边走路边吸烟的行为出手了”,并迅速登上热搜,不少网友呼吁希望更多的城市也能在控烟上跟进上海的步伐。
自2010年《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以来,上海作为国内控烟立法的先行者,通过不断完善的法规体系和创新治理模式,逐步构建起“无烟城市”的标杆。截至2025年,上海市成人吸烟率已从2010年的27%降至19.2%,控烟成效显著。然而,随着室内吸烟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游烟”问题逐渐成为新的治理焦点,上海以问题为导向,再次以精细化、人性化的治理模式回应公众诉求。
从数据看控烟成效:挑战与突破并存
上海的控烟成果体现在多个层面。根据2024年发布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烟状况》白皮书,全市法定禁烟场所的违规吸烟发生率已从立法前的37.5%降至12.4%,市民对室内全面禁烟的支持率高达98%。然而,成人二手烟暴露率仍达47.6%,其中“游烟”是主要来源。2024年一项覆盖万人的调查显示,近六成市民每周至少遭遇三次游烟,超九成市民对此表示反感,认为其危害健康、影响市容,并存在烟蒂乱扔引发的安全隐患。
值得关注的是,“游烟”高发场所集中在人流密集区域:室外排队区(如景区、餐饮店)、人行道、公交车站、学校及医院门口等。这些区域因人员流动性强、监管难度大,成为控烟治理的“硬骨头”。
治理升级:从“三部曲”到网红地标试点
为应对新挑战,上海于2023年提出“控烟行动三部曲”——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2025年3月,上海进一步在室内8个网红地标启动“游烟治理示范行动”。
具体措施包括:
疏堵结合:在人流密集区域增设禁烟标识和宣传展板,同时规范设置吸烟点并标注引导标识,例如今潮8弄撤除商户外摆烟灰缸,在地铁口增设提示牌。
多部门联动:文旅、城管、卫健、街道等部门协同,形成“巡查+劝阻+执法”的全天候监管模式。例如,物业安保人员在吸烟高发点轮岗值守,志愿者动态补位劝导。
科技赋能:部分区域试点“吸烟地图”,通过数字化手段引导吸烟者至指定区域,减少对非吸烟者的影响。
公众参与:从“沉默忍受”到“共建共治”
上海控烟的成功离不开公众意识的转变。调查显示,超六成市民支持通过立法管控游烟,并呼吁加强宣传倡导。2024年的“控烟问卷”覆盖静安区14大类公共场所,通过市民反馈优化政策设计,形成“相关部门主导、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
与此同时,社会对二手烟危害的认知显著提升。数据显示,中国约7.4亿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暴露。上海通过公益广告、社区宣讲等方式普及科学知识,推动“拒绝游烟”成为市民共识。
难点与未来:立法细化与全国推广
尽管成效显著,游烟治理仍面临三大挑战:流动性强导致执法难、部分烟民文明意识不足、跨部门协同需强化。例如,劝阻吸烟常引发冲突,如“饭店劝阻反被怼”等事件频上热搜,暴露了法规执行中的盲区。
对此,专家建议:
完善立法:将学校、医院周边等特定室外区域纳入禁烟范围,明确处罚标准;
强化执法:2024年上海已对888家违规单位开出216万元罚单,未来需进一步提升执法频次与力度;
全国推广:上海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网友呼吁“控烟三部曲”应成全国标准。
上海的控烟历程,不仅是立法与执法的胜利,更是城市文明与公众健康意识的双重提升。从室内到室外,从“禁”到“导”,上海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治理,为各地城市提供了“疏堵结合”的范本。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