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前不久安徽省某县级市,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但因控烟达标是文明城市的一个考核因素,于是政府部门出台了公民有奖捡烟头活动,活动持续近3个月时间。即凡是公民在室外公共场所捡拾的、干净干燥无杂质的一斤烟头可以换回一斤鸡蛋。此举活动推出后,引起了许多有空闲、有兴趣、身体好、精神佳的大爷大妈积极参与,应该说对净化环境产生了很好的作用。
近日,据说上级检查组即将到该市搞创建检查。该市再次安排志愿者天天上街或入社区巷道捡烟头,而且志愿者每天都能捡到大量烟头。针对这一事件,人们不禁有以下几点疑惑:
疑惑1:该市市区烟民多,但烟民随手乱扔烟头现象却严重。是烟民素养普遍不高,还是该市控烟宣传力度不强,城区控烟措施不得力?
疑惑2:该市开展公民捡烟头换鸡蛋活动,目前还在持续进行,而烟民随手乱扔烟头现象也依然在发生。那么开展公民捡烟头换鸡蛋活动到底意义何在,是不是有烟民故意而为,然后再想捡回烟头去换鸡蛋呢?
问题3:发动志愿者上街捡烟头,能取得控烟之效吗?不从源头上治理烟民随手乱扔烟头,仅靠志愿者上街能解决根子问题,能产生控烟预期效果吗?
客观地说一些城市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大事,是好事。但全国文明城市的评选条件十分严格,积分要点多,哪一项不达标都不行。而且竞争激烈。真正要想创建成功,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加大市容市貌建设提升力度。
但是这样的准全国文明城市,在公共场所控烟方面和治理乱扔烟头现象方面得再想想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来。仅靠开展捡烟头换鸡蛋活动和依靠志愿者上街捡烟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更不是根本举措。
首先参加积极参加捡烟头活动对象有限。应该说参加这样活动的,大多数是那些无事大爷大妈。年青人要生活,要工作,要养家糊口,谁有时间去捡烟头?他们要吃鸡蛋宁可花钱买,也不会去靠捡烟头换。其实从一些地方推出类似的活动来看,也确实是这样。那么靠这样大爷大妈捡烟头,他们跑的地方有限,是难以捡彻底干净的。关键是源头不解决,每天还会新增烟头。因此市里没办法,就又会发动年青志愿者上街捡,但又能解决根源问题吗?
其次捡烟头活动时间长了大家也都会烦。从前期开展活动来看,一开始有人对捡烟头换鸡蛋活动有新鲜感,觉得刺激,何况每天确实能换回一些鸡蛋改善营养。但是干净干燥无杂质的一斤烟头也确实难捡,不知道要跑多少路,要弯多少次腰。时间一长,大爷大妈们也嫌累,也嫌腻了。哪还有那么持久的动力和兴趣呢?
再者志愿者捡烟头也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毕竟年青的志愿者们有工作,要生活,总不能天天发动他们去捡烟头啊。何况志愿者都是通过单位抽调的,他们如果消极怠工的话,能有多少效果呢?
那么解决烟民随手乱扔烟头的最有效办法是什么?
笔者认为还是依法依规加强烟民教育,加大随手乱扔烟头处罚力度,让烟民不愿扔、不敢扔、不想扔,才是最佳办法。与其发动志愿捡烟头,不如发动志愿者上街开展宣传活动。抽调精兵强干的志愿者和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小区网格长等深入小区入户加大宣传,要求吸烟者不能随意乱扔烟头。在街道上要抽调志愿者和临街商户、部分警员等联合宣传。同时要依规对那些随意在街头吸烟的烟民进行批评教育,进行引导帮助。而对那些随手在街道、小区公共场所乱扔烟头的烟民要进行必要的严格处罚。让烟民增强立公共场所坚决不吸烟意识和,养成良好习惯。
另外,应该多安置一些驻立街头的烟头收集装置,不如一个垃圾筒的位置大,但却能起到大作用,一般烟民抽烟发现有这个装置,会自觉地把烟头扔到里面。
总之,创建文明城市,控烟效果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但是要想真正取得理想控烟效果,必须解决根子问题。俗话说:“解铃必须系铃人”。这就是说解决问题,必须从源头上治理才是最好办法。要想减少街道烟头,乃至消灭街道烟头,必须抓好源头。也就是要管住随手乱扔烟头的不良习惯,要引导市民行为举止文明,收集烟头和垃圾的设备要完善,才是真正有效的举措,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倡导烟民养成良好的文明吸烟习惯,比啥都重要!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