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决定,新增“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本条例中关于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内容,使一直处于法律模糊地带的电子烟正式纳入烟草体系监管。
电子烟等新兴烟草制品,作为市场上极少的合法性“成瘾产品”,近年来在风口上起飞。特别是中国的一些电子烟企业受到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一度市值超过了一些大牌互联网公司。由于其一直处于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因此在迅速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在宣传时,往往打着“健康无害”的旗号,甚至用水果、奶油、巧克力等新奇口味,通过社交媒体向青少年进行精准营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事实上,很多低龄非烟民正是通过电子烟开始正式接触传统烟草。
事实已经证明,电子烟并不是戒烟神器,反而扩大了烟民队伍,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依法规范电子烟势在必行。
不过对于电子烟管理的思路,还需要厘定清晰,谋定而动。这次《条例》明确对电子烟的监管,是“参照”《条例》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而不是“按照”,也是因为电子烟和传统烟草有很大区别。从事传统烟草生产经营需要获得相关许可证,且实行统一收购、计划调拨等,带有强烈的行政管理色彩。而新生的电子烟被视为“烟厂外的野蛮人”,对传统烟草行业的管理方式无法直接适用,那么该怎么管,怎么“参照”执行?这些都需要摸索创新,拿出新的监管手段。
面对强监管的同时,电子烟行业其实也迎来了利好,就是电子烟这次也算是明确了自己的身份,这对该产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电子烟行业已经形成“中国制造,世界消费”的产业格局,全球90%以上的电子烟在深圳制造,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烟生产国、出口国。监管层在作出决策前,或有考虑到了这一新兴行业的市场格局、发展前景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外贸、创汇等效益的影响。
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电子烟消费大国都在推进电子烟法治化监管的进程。中国依法监管电子烟的方向,也符合全球大趋势。
从电子烟行业的发展来看,其技术创新上,目前全球28642件电子烟专利中,87.3%的专利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其中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
相关监管细则及国标出台之后,市场肯定将要面临整改的问题,市场资源也将实现调配。未来中小电子烟企业都将面临退出市场或者被并购的命运,未来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标准也都将会提高,需要的资金与技术储备也都将是一个大大的门槛。销售渠道大概率会并入烟草管理体系,对目前销售网络将是一个洗牌。
但从长远角度上来看,行业即将进入合规与稳定发展的阶段,未来只有头部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
此外,还要考虑到我国执行国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大局。电子烟虽被纳入烟草管理,但不是让它像传统烟草业那样利用准入门槛“做大做强”,而是要基于全民控烟、健康至上的宏观目标来规范电子烟产业发展,让“野蛮人”变得规矩起来。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