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是第34个世界无烟日,今年的主题为“承诺戒烟”,世界卫生组织的目标是在一年内成功帮助1亿人戒烟。在5月18日,北京市控烟协会和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2021年世界无烟日戒烟倡导活动”上,北京市控烟协会常务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崔小波说,“在31个烟草高流行国里中国吸烟者想戒烟比例倒数第二,11年来我国吸烟率仅降了1.5%和戒烟人数低也有关系。”来自世界卫生组织、中国疾控中心、北京市控烟协会的多位专家也呼吁,中国应加强戒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戒烟成功率。
“将戒烟治疗纳入医保的政策研究范围”再次被重点提及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慢病控制项目负责人印曦在当天的会议上说:“提供戒烟帮助,是任何一个国家烟草控制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为戒烟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包括戒烟门诊、戒烟热线、再加上辅助药物治疗,其戒烟成功率就会翻一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副主任、研究院肖琳建议,将烟草依赖疾病纳入门诊慢特病病种管理范围,制定将戒烟治疗纳入医保的政策研究范围;将戒烟作为治疗周期长、对健康损害大、费用负担重的疾病门诊费用纳入共济保障范围。
北京市控烟协会常务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崔小波在随后的采访中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
在随后的媒体采访和报道中,“将戒烟治疗纳入医保的政策研究范围”成为报道重点。
“戒烟药入医保”属于“老生常谈”
值得注意的是,“将戒烟治疗纳入医保的政策研究范围”的论调并非新的戒烟观点,而是一个争议长达10年的老论调。
早在2012年,对于“医保戒烟”就引发不少社会争议。一些人认为,目前利用戒烟药来戒烟的烟民还比较少,推行“医保戒烟”能够有效地提高烟民戒烟的主动性,推动控烟行动的开展。但此论调一出即受到更多的人反击,大多数观点都认为,各地医保都在集中力量保障大病医疗,吸烟者已经占用过多的医疗资源,医保部门不仅不应该将戒烟费用纳入医保,还应该对吸烟者登记备案,提高医疗自费的比例,对于由自己吸烟引起的疾病不应该再占用公共医疗资源给予医保报销。
在2018年,还有网民对这一报道在评论区提出非常犀利的两个问题:
一、医保资金有限,戒烟是否是最紧迫的公共医疗事务?如果戒烟药能入医保,那么,“配眼镜”的费用也可以吗?
二、戒烟药的潜在消费者是富人,还是穷人?“这需要有关方面对烟民的收入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如果戒烟药入医保的主要受益者是“伟哥的消费者”,那就说不过去了。难道买伟哥也要报销吗?”
戒烟药入医保引起争议的焦点还是在一个公平性上,吸烟是个人恶习,决不能用全民医保来为这种恶习买单。另外,戒烟药入医保,并不是控烟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
有网友表示,如果戒烟的主观性强,可以一分钱不花;如果不想戒烟,即使服药也不一定有效。2012年,在接受追踪调查的787名戒烟人中,接受和没有接受治疗尼古丁替代疗法的戒烟者,最后都有1/3重新吸烟。研究人员表示,烟民的戒烟意志力可能比尼古丁替代疗法更有效。
群众说意志力才是戒烟能否成功的关键,但一些声音却一再强调药物在戒烟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不由得令人怀疑——他们说的是对的吗?难道背后有什么我们不能知道的事情吗?
这件事,大多数群众不认可,一些专家和研究人员也不认可,甚至烟民也不支持,那么为什么却总有人一直对“戒烟药入医保”坚持不懈推波助澜呢?
谁一直在背后推动“戒烟药入医保”
为什么这个话题10年来不断被反复提及,而且一些媒体和组织热此不彼,我们不得不想到——资本的力量。
还是来看一下2012年的媒体报道:
媒介透露,目前没有国产的戒烟药物,进口药物价格昂贵,半年一个疗程,需要3300元,国内市场上的戒烟药物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美国辉瑞公司的“畅沛”、美国强生公司的“力克雷”和瑞士诺华公司的“尼派”。其中,辉瑞公司的戒烟药“畅沛”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毋庸置疑,戒烟药入医保,获得利益最大的就将是这三家跨国医药企业,他们共同觊觎中国超过3000亿元的戒烟药市场。
但这些国外的戒烟药物在安全性上也存在隐患。据欧美媒体的报道,辉瑞公司畅销戒烟药畅沛会使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几率大幅增加,这些疾病中包括中风和心脏病。尽管辉瑞公司坚持畅沛不存在任何安全性问题,但有关畅沛会产生副作用的报告一直没有停止过。除了副作用的问题,畅沛高昂的定价也是一个问题。根据公开资料,作为医生处方药的畅沛用于难以戒烟的重度吸烟者,一个月的药费大约为700元,一个疗程需要3个月,一个完整治疗周期需要至少2100元。如此高的定价水平,与国家医疗保险付费制度和基本药物“保基本”的初衷显然都有距离。
而一个无法忽略的真相是,在戒烟药之外,一些稀罕病患者,他们比吸烟者更迫切需要拯救,因为他们的病远比吸烟者的瘾无辜得多。有更重要的公共医疗事务要做,医保钱花在这上面,远比花在戒烟药上面更令人信服。
这个被争议了10年的话题如今借着第34个无烟日主题的名义又被重新炒作,一些人决口不提这些国外戒烟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却坚持认为戒烟药入医保能推动我国的控烟“步伐”,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也不可否认这个方法并不是控烟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损国家医保体系的公平公正性。因此,戒烟药入医保,还需慎重考虑。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