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龙口市芦头镇大傅家村,有一位零售店主叫“傅喜娜”,她算龙口特别有名的网红,而且还是手艺界的网红,“县级市非遗项目胶东面塑”传承人,当代新农人;烟台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优秀零售户等都是她的头衔,而最让傅喜娜得意的是一件一件用心做出来的“面塑”作品,有孔雀开屏,有梅兰竹菊;有武松打虎等等,特别是参加抗战胜利一百年参赛作品“国泰民安”盛大作品,被中国葫芦文化博物馆永久收藏。
在常人眼里,面粉是一种普通的食材,而在傅喜娜手中却成为艺术素材。只见她灵巧的手指在各色面团间揉捏、翻飞,一把小竹刀随着手指辗转腾挪,顷刻间,五颜六色的面团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这边有红脸长须的关羽横刀立马,那边是手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衣袂飘飘……大家都称这门神奇的手艺为“面塑”,做面塑的手工艺人被称为“捏面人”。
面塑这项民间传统技艺可谓源远流长,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如今的面塑历经千年的发展,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踏入了艺术殿堂。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背后,是非遗传承人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坚守。这一点,傅喜娜深有体会。
在龙口农村有做面食的习俗。傅喜娜手巧的外婆是出了名的热心肠,谁家做面食都会去帮忙。傅喜娜从小跟着姥姥做面食,9岁就能把大馒头做得像模像样,二十出头开始学做“花饽饽”。
结婚后,傅喜娜和丈夫开了一家药店和一家烟酒店。生意不忙的时候,她会做些面塑打发时间,做得比较好的会放在柜台上做装饰品。不少顾客看到后都夸奖她手巧。此后,谁家盖房上梁、孩子百岁、女儿出嫁等,都会找傅喜娜帮忙做面塑,生性热情的她从不拒绝,而且不计报酬地给别人帮忙。
一次,一位外村人慕名而来,想让傅喜娜帮忙制作一套上梁用的面塑。尽管那段时间生意很忙,傅喜娜还是挤出时间帮那人做了一套面塑。面对色彩鲜艳、形态逼真的面塑,那位外村人非常高兴。有一年,傅喜娜的一位亲戚从国外回来探亲。面对海外来的亲戚,她不知道该用什么礼物来表达心意,思来想去决定做一套龙凤呈祥的面塑送给亲戚。为了让龙和凤的形态更加逼真,并且看起来更时尚,傅喜娜上网查资料,又去跟一些画龙的师傅学习绘画。回家后,她静下心来构思龙凤的造型和神态,每一步都反复推敲,每一片龙鳞、每一支凤羽、每一朵浪花的纹理都刻画得非常细腻。当亲戚接过这对龙凤呈祥面塑时,爱不释手,高兴地说,这是自己收到的最好的礼物。这对色泽艳丽、形态逼真的龙凤呈祥面塑被带到国外后,得到不少外国朋友的高度评价。于是,傅喜娜又把面塑变成了特产礼盒,申请了品牌商标,放在店里销售,同时也很好地带火了生意。
传统的“花饽饽”好看好吃,但贮存时间短,没几天就发霉、开裂了。“花了很大的心思才做出来,就这么扔掉,谁都不舍得。”傅喜娜说。在做观赏用的面塑时,为了能让面塑永久保存,还不褪色,傅喜娜在面粉里加上了糥米粉、甘油、防腐剂。
一方展台,白面“开花”。2023年9月,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上,山东龙口展区的黄县面塑“潮”出圈。傅喜娜带着《好客山东龙口欢迎您》《孔雀开屏》《花开富贵》《喜盆花饽饽》4件展品造型别致、工艺独特、形神兼备,惊艳了无数游客。“这些都是我用面粉做出来的。”傅喜娜应游客之请,时而把展品端在手里,时而站在作品背后,时而介绍材质工艺。胶东黄县面塑这门传统技艺,也通过游客不间断地刷屏朋友圈,从县城走向全国。
2022年,傅喜娜成为龙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胶东黄县面塑代表性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传承面塑技艺,傅喜娜创办了“花饽饽”手工作坊,教农村妇女学习面塑,把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参加全国性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学提能,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随着互动活动的增多,傅喜娜渐渐发现,对于面塑艺术的传承不能简单地重复模仿,而是要立足当代创造新的内容和形式,要赋予面塑新的生命力。她不再拘泥于“结婚”“祝寿”等传统民俗所需要的“花饽饽”,开始创作更富有现代感的作品,到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推广,让传统手艺与时代同频共振,也让小小的面塑技艺变成了龙口的文化名片。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