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海滨城市大连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成为许多人逃离酷暑、享受清凉的理想之地。然而,在这个本应充满欢笑与和谐的地方,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唏嘘的事件——一名游客因停车未消费而被饭店人员强行锁车,不仅破坏了游客的旅行体验,也引发了公众对于公共资源使用、商家行为与消费者权益之间界限的深刻思考。
大连渔人码头的这起事件,核心在于公共停车位被私人商家“私有化”的现象。公共停车位,顾名思义,是面向公众开放、供所有驾驶者使用的公共资源。然而,当商家以“车位是自家购买”为由,对未消费车辆进行锁车,实际上是对公共资源使用权的滥用,侵犯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这种行为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商家对公共资源界限的模糊认识和对自身权利的过度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饭店方面能够以更加平和、理性的方式与游客沟通,或许这起事件完全可以避免。在旅游旺季,商家面对客流量大、停车位紧张的情况时,理应采取更加灵活和人性化的管理措施,而非简单粗暴地采取锁车手段。有效的沟通不仅能够化解误会,还能增强游客的好感度,为商家赢得良好的口碑。
由此,笔者想起了另一位店主所讲述的开店故事:一天午后,店里没有顾客,我和几位朋友坐在门口聊天。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提着一个装满商品的购物袋在店外走过。她是附近的居民,只是很少来我店里买东西。突然,她手里的购物袋坏了,东西散落了一地。购物袋裂了个大口子,不能再用了,那位妇女买的东西又多,她捡起这个却掉了那个,有些狼狈。
见此情形,我立即起身走进店里,拿出一个质量比较好的购物袋准备送过去。一位朋友拦住我:“她很少在你店里买东西,跟你又没啥交情,你何必主动去帮忙呢?”但是我微微一笑,没有说话,拿着购物袋走到那位妇女身边,帮她把瓶装水、面条等商品捡起来装好。东西收拾好了,她对我感激地笑了笑,便起身离开了。我回到店里,另一位朋友调侃道:“看到了没?你去帮忙,人家连声‘谢谢’都没换来。”此时,恰好店里又来了顾客,这件事便就此结束了。
可出乎我意料的是,从那天以后,那位妇女和她的家人便成了我店里的常客,而且她还主动向亲朋好友介绍我的店。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因为有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你看,这个消费者虽然没有在他店里购物,可是店主仍然帮助购物袋破损的妇女一事,这一个微小的善举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这同样是为人处世以及沟通艺术的体现。尚若此事件的饭店老板友善一些,或许被锁车主亦能成为她的顾客。即使不能成为她的顾客,最起码会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你看,这下大连“火”了吧!
此外,这起事件也提醒我们,法治社会下,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应增强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商家应尊重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合法地使用和经营公共资源;消费者则应理性维权,通过正当渠道表达自己的诉求和不满。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公共资源的监管,确保公共资源能够公平、公正、合理地被广大公众所使用。
构建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维护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各种矛盾与冲突也随之而来。如何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成为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从大连这起停车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需要在尊重彼此权益的基础上,保持理性与宽容,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公共资源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