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关零售户备战“双节”的题材中,准备大干一场的居多,唱衰的少。现在“双节”已过,一切都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了。不知大中小城市烟酒百货类零售表现如何,反正我所在区域的乡村食杂店都是业绩极差,和往年不可同日而语,甚至说是刷了记录也不为过。
这样的结果笔者还是有心理准备的,对于带有明显趋势性的东西,凭经验不难判断。但是差到这样多少还有点出乎意料:连平时专为“双节”引流而储备的畅销烟都无人问津,至于别的商品就更不能提了。
差的不仅是烟酒百货零售类,节日“特供”的月饼都销量锐减。甚至隔壁开药店的老板都说今年“两节”是多年不遇的淡季。对这个有趣的现象作个简单分析还是很有必要的。笔者认为发生此种现象至少透露了如下信息:
首先,电商对零售业的冲击非常强劲。对于这一点社会各界是没有争议的。年轻人购物基本以网购为主,这个自不必说;中年人从此前的不接受转向谨慎旁观,发展到目前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六十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也正加速分化,会打字、有上网的习惯的老年人最终会发觉网购比到实体店购物更方便。概括地说:老年群体中不会网购的正逐渐消失,新生代正以惊人速度加入进来,且越来多低龄化。这使得网购人员占比越来越高。这种趋势对实体店“两节”销售不是致命的,但影响极大。
其次,最近几年乡村食杂店、便利店呈现出了和城市相反的扩张趋势。乡村零售店除了个别“能人”大户外,租房开店的极少,可以说基本没有。只要有合适位置,居家开烟酒店是个不错的选择,只要店开起来了,发财不大可能,但基本日常生活应该没有问题。况且赚钱照顾家两不误,除了外出打工,如果本身无一技之长,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只要开了就能稳定经营下去,呈现出只增不减的趋势。城市新开店租房居多,需要雇员工,投入大,开店风险大,中途退出去的也多。所以,城市零售店扩张速度没有乡村的快,农村零售店数量越聚越多。但是,乡村居民因为务工、进城定居等因素,使得留守人员越来越少,乡村零售业“僧多粥少”局面的加剧,最终结果只能是销量和利润双滑坡。不仅是节日,平常也如此。今年的“双节”属于多种因素叠加,所以销量锐减表现很突出。
第三,经济下行压力使得居民购物意愿减弱。乡村居民对这一点反应最敏感,因为他们属于“吃一爪刨一爪”的群体,收入减少就得立即捂紧口袋。房贷车贷是硬支出,必须得到保证;生老病死更得提前做好金钱储备。从三年疫情到现在,居民收入一直没机会打翻身仗,从担心货币贬值到害怕没有存款,反映出居民对支出越来越抱谨慎态度。尽量少花钱过个俭朴的节日是乡村大众的共同心声。对于大多数乡村家庭来说,中秋团聚是件挺有意义的事,漂泊在外的游子几个月回来一趟,把吃喝搞得丰盛一些,也是有必要的。但这并不代表手里有多富足,偶尔一顿也并不明说明消费意愿很强烈。
第四,居民消费渐趋理性。往年中秋节乡村居民没有不买月饼的,而且买的数量还不少,高档月饼占一定比例。但是今年却一反常态,是往年少有的数量和质量双滑坡。特别是高档月饼更是遭遇了有史以来的“滑铁卢”,便宜实惠成为购买首选。“月饼事件”只是居民理性消费的一个缩影,中秋节乡村大小超市门可罗雀也许更能说明问题。也就是说,遇冷的不仅是月饼,其他商品同样如此。有饭能吃饱,有衣能穿暖就是好生活,可能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居民生活重要指导原则。
第五,健康消费成全民共识。吃得健康,吃得安全,是身体好的重要保证,身体好了才有幸福的人生,才是真正地替子女分忧。多吃绿色食品、远离“科技与狠活”已经不再是网络谑语,而是实实在在地深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对于乡村居民来说,家前屋后自留地里的萝卜青菜、黄瓜西红柿就是美味佳肴,到街上割点肉、买条鱼一桌好菜就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居民正逐步远离零售店里卖的反季节食品和添加剂食品。虽然没有人明说,但是烟酒属于垃圾食品的观念可能正在广大普通群众心中逐渐形成。节日席第上拼酒现象已经不多见了,含糖的食品饮料开始不好卖了,绿色健康食品正受到青睐。居民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对节假日商品销量影响也很大。从今年单品销量火爆已经能看出这种倾向了。遗憾的是生产商和批发商对此反映慢了些,没有跟上市场的脚步。这也是“两节”销量不理想的一个因素吧。
第六,送礼观念发生了改变。今年“两节”送礼逐渐理性,越来越看重质量,以前送礼越多越有面子的倾向得到纠正,而今实惠、够用、健康是首选。像月饼这类过节必备商品,不买多也不买贵,可口即可,价廉不一定物就不美。数量上也不是多多益善。感觉不够吃可以再买,宁愿少而精不愿多而有余。有的人对商品质量缺乏信心,干脆什么都不买。直接给点钱,接受者什么可口就自己买什么。
像今年中秋我送父母的压根就没买月饼,其他兄弟有一个买点就够了,买多也是浪费。其他东西也是点到为止,不一定非要在节日搞“一炮轰”。送礼是为了让老人生活更美好,而不是为了让别人看着有面子。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今年“双节”期间天公不作美也是零售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本来打算多买几样,因为天气原因,计划可能会因此调整。但是天气绝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生意节前一反常态地冷清等于已经把答案提前公布了。像笔者所在区域,中秋当天下了大雨,没有生意倒也罢了;前一天甚至往前推个七八天都经营惨淡,这说明已经不是天气的问题。客观地说,大家平时忙于工作,对长假的天气肯定会提前关注,购物也会及早安排。不会坐等大雨来了再手足无措。
还有人认为九、十月正值学生上学高峰,家庭消费骤增导致经济紧张,是今年“双节”遇冷的主要原因。此言差矣!年年“双节”都是这个时节,为何以前行情不似今年?只能说这种说法太牵强附会了。
“双节”消费大势已去,纵有回天之力也难以挽回败局。如果认为这种局面是专门针对“双节”的,那说明对零售预期没有仔细分析。可以肯定地说:零售业在“双节”都没有好的表现,今后一段时期也不会好到哪去。剖析原因既是为了总结得失也是为了警醒,以便及早应对。
当然,笔者非常愿意除了本区域外,全国其他地方销售都好,因为大环境向好,小区域业绩不好也是暂时的。但这种情形出现的可能不大,消费持续低迷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针对这种情况,有两个建议,供参考:
一是转变经营思路,加快商品结构调整步伐。单纯靠提高服务质量、价格战,虽然还能撑一阵子,但销量和利润不会有多理想,毕竟主要问题不在这儿。多调查消费需求,据此引进利润型商品才是王道。如果精力和能力足够的话,最好多开发一些服务,以弥补零售的不足。
二是线上线下齐发力将是零售业的必由之路。这是小零售店和大超市公平竞争的难得机会。网上销售不需要优越的地理位置,不需要豪华大气的营业场所,只要商家对新零售认识到位,技能掌握足够成熟,一间小屋就可成就事业。
“双节”遇冷对每个零售户都是一个挑战,它代表的不是一个长假,而是一个时代。只有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才能找出破局的最佳方案。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