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月,李红英家里喜事连连、好消息不断:家人刚给她过完生日,儿子又被慕尼黑大学录取;正当一家人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她又得知国家要上调养老金……
今年59岁的李红英,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一名个体工商户,在县城开了一家10平米左右的小商店。从门头摞起的招牌上不难看出,这家小店已有些年头。
原本不大的店,被李红英用货柜从中间一分为二,后面有序地摆放着一套做饭的工具、一张桌子和几张凳子;前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商品,整个小店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李红英和常来购买商品的客人聊天。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店虽不大,但故事却不少。“我开这个店时,才33岁,如今一晃26年过去了,两边的商户不知换了几拨,唯独我还在这儿守着。”李红英自信地说,开店做生意,她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17岁时她就曾在县城开过一家钟表修理店……
随着李红英的回忆,时间被拉回到了四十多年前。1979年7月,15岁的李红英初中毕业,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毅然选择去父亲所在的勐腊县手管局,学习钟表修理。
“我6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靠他一个人的收入,将我们兄妹3人拉扯大,不容易。”李红英说,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她从小就乖巧懂事,能念完初中,就已经很知足了。
1979年,改革的春风刮到了边境小城勐腊,改革开放促进了当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一时间,钟表成为许多人青睐的商品,风靡一时。
从小就乖巧懂事的李红英,学起技术来也快,凭着那股聪明劲儿,再加上父亲的指点,半年多时间,就把当时市面上各个品牌的钟表摸了个门清。
“我当时是临时工,一个月只有20元的工资。”李红英说,1980年,国家鼓励和扶持个体经济适当发展。得知这个好消息后,她就萌生了开钟表修理店的念头,这也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1981年,在父亲的帮助下,李红英在勐腊县城开了一家名叫“密林钟表”的修理店,自己当起了老板。“那时候,我父亲也刚好退休,每天都来店里‘坐镇’。”李红英笑着说,可惜赚来的钱,大部分都得交给父亲保管。
“那会儿修钟表,是真赚钱。一年忙活下来,除了日常的开销外,我还存了1万多元呢,成了当时县里第一个万元个体工商户……”回忆起曾经的风光生活,李红英念念不忘。
修钟表是个需要静心的活儿,正处二九年华的李红英,受当时就业环境和观念的影响,再加上身边的同龄人大多都在国营公司上班,这让她多少有些羡慕,认为个体工商户挣再多的钱也没“面子”,得去国营单位上班才体面。
于是,李红英果断将钟表店交给了父亲,顺利应聘到了当时的勐腊县商业局百货公司上班,负责销售各种布料。“与其他单位相比,那会儿百货公司的收入还算不错,一个月有三百多元。”李红英说,80年代,在国营公司上班,也算是“铁饭碗”。
然而,好景不长。1997年,国营公司纷纷响应号召进行改革,部分工人面临失业下岗。不幸的是,李红英就在勐腊县商业局百货公司的下岗名单中。
“得知下岗的消息后,我瞬间慌了神,那时候女儿11岁,儿子2岁,父亲身体也不好,正是用钱的时候。”李红英说,她一直在想如何找一份工作,若单靠丈夫的那点工资,恐怕难以维持整个家庭的开支。
但与其他下岗工人相比,李红英算是幸运的。“前几年,修钟表的生意不错,除了单位的分房外,父亲又攒钱盖了一间房。”李红英说,现在她开商店的房子,就是当年父亲置办下的,房子虽小,但帮了她大忙。
“没地儿上班,我就自己开店!”几经思索后,杨红英拿出了当时家里仅有的500元,准备继续开店做生意,但不是修钟表,而是卖小商品。那会儿修钟表的生意大不如从前,她就利用在百货公司上班期间的经验,开了一个小商店。
李红英的小商店一开就是26年。“我每天早上7点半就开门,一直到晚上12点才关门,算是这条街上营业时间最长的店了。”李红英说,二十多年来,除了有事外出会关门外,其余时间,她每天都坚持开门。
坚持终有回报。这些年,李红英靠着这个不大的小商店,硬是撑起了家里大部分的开销。“姑娘和儿子上学的花销,大部分都是靠这个小商店。”李红英笑着说,如今,女儿已大学毕业在县城教书,儿子也顺利考取博士。
“本科6年,研究生3年,转眼间儿子已离开家9年,现在又要出国,还真有点儿舍不得。”李红英说,前几天她还叮嘱儿子,出国深造是好事,但永远不要忘记家乡人民,特别是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希望他学成后能回云南,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
提及孩子的学业,李红英激动不已。“两个孩子上大学时,当地党委、政府和许多好心人,给过不少帮助。”李红英说,特别是2014年,儿子考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后,勐腊县教育局、勐腊县团委、勐腊县烟草专卖局等单位,都分别给予了3000—5000元不等的资助。“要不是他们,光靠我这个小店是很难支撑到现在的。”
“特别是勐腊县烟草专卖局,这些年除了协调资金帮助外,还在商店管理方面给了许多指导。他们隔三差五就会过来,跟我拉拉家常,了解困难和需求。刚开始那几年,还不厌其烦地教我一些商品摆放的技巧。”李红英笑着说,小店能坚持到今天,他们也有不少功劳。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瓜子、花生、饮料……街坊邻居和过往游客常用的商品,她这儿都有。“现在有二十多种商品,每一种都是我精挑细选后才上架的。”李红英说,小商店之所以能开这么多年,除了大家的帮助和照顾外,靠的就是诚信和商品的品质。
2014年,50岁的李红英顺利办理了退休手续。“刚退休时,一个月只有1700元的养老金,加上小商店的收入,还不够一家人的开销。”李红英说,现在,小商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她的养老金也涨到了2800元,一个月开销下来,还有不少结余。
“虽然以前吃了不少苦,但现在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养老金每年都在涨。”李红英笑着说,这不,前几天电视上又说,今年的养老金又要涨了,真是个大好的消息。
“从跟着父亲学习修理钟表,到独立开店,再到去国营公司上班,后又下岗开小商店,跌跌撞撞四十多年,虽一路坎坷,但我始终保持良好心态,从不纠结抱怨。”李红英笑着说,虽已年近花甲,但现有的一切,依然让她对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