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食杂店位于乡镇主路边,人流量不小。平时接待的客人中除了顾客外,还有许多来咨询问题的路人。
“老板,请问附近有旅馆吗?”问这个问题的一般是奔着红白事来的远方人。来客多,主家不便留宿,于是只好自己找地方解决晚上休息问题。我自己也出过远门,非常体谅他们的不容易,所以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把服务好、设施优的旅馆推荐给他们,希望他们住得舒适,睡得安稳。
“老板,有个专治疑难杂症的赵老先生您知道怎么才能找到吗?”“有个姓张的牙医住哪儿?”也许是这两人名气太大,找的人特别多。医者仁心,但作为普通人,我也能体会到病人迫切想见到医生的焦急心情,对他们的询问,我要求自己不仅要说的清晰,还要态度温和,不能让他们在病痛之外再增加心理上的不快。
还有问公交站台在哪儿的,这个必须告诉人家,不能误了人家办事。需要换硬币坐车的也要给兑换好。
这个您绝对想不到:问厕所在哪儿的人也算少。小镇公共服务设施不比城里,不太齐全。很多路人解决“内急”就成了问题。除了跟他们讲清楚方位外,有的需要手纸,我也都会无偿提供,知道时间宝贵,省去买纸讨价还价的时间。
因为我戴着眼镜,有的人还会觉得我是个文化人,应该知道不少事,所以经常拿着不同的问题来“考”我。诸如:残疾人证怎么办理、怎么申请大病救助、拆迁补偿不合理怎么办;甚至还有人拿家长里短来给我判别,让我当裁判。我能知道的,都一一耐心解答,自己不懂的,再虚心请教别人。力争让咨询者满意,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曾经有位附近的熟人,向我咨询儿童多动症问题。根据他的陈述,及我对该症状的了解,建议他及早把孩子送到残联做康复治疗,并通过熟人了解到报名所需手续及报名时间,为孩子“早发现、早康复”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一个乡村食杂店“老板”不把心思用在生意上,反而对这些事不关己的事切切在心,这不是不务正业吗?
话可不能这么说。且不说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设身处地地想,谁还没有外出被难住的时候?如果是您离家在外,遇到难题时别人也不帮您,您又会怎么想?
其实从食杂店的长久经营考虑,给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无私帮助,这既是积德行善的好事,也是一种“引流”技术。
首先,这样做能为店铺拥有良好的口碑、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打下基础。口碑和形象是店铺的无形资产,它会和实物资产一道形成合力,为企业创造财富。企业外在形象不好,即使产品再好,消费者都不一定买账。好的声誉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店铺其他方面的不足。
其次,被帮助者有可能成为店铺的潜在客户,在有消费需求时会把店铺作为购物首选。这叫善举引得回头客,人格魅力放光彩。
开店十几年来,小店收入虽然不能让我们大富大贵,但是至少解决了温饱问题。我很知足,感觉这已经很不错了。由于本人素质和能力有限,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个店也许只能这个规模了。但是,不管今后生意做得怎么样,都不要忘记给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否则,维持现在这个样子也会很难。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是:想开店,先做人;想获取,先给予。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