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食杂店老板老杨看着家中一堆即将到期的酸奶后悔莫及!当初就不该被代理商的进货“折扣”所吸引,以至于进货太多,眼看快到期了,还有数量可观的存货不能脱手,急得如热锅上蚂蚁,着急但又无计可施。
老杨的店铺销量还是可以的。和供奶商一直合作也还可以。去年进货时候,送货人和老杨谈妥了条件:在平时进货价基础上再按进货数量给予一定折扣,老杨在脑子里简单一算,感觉还可以。而且供货人还承诺:如果卖不掉,在到期前两个月可给予调换。虽然老婆一个劲地劝他理智,老杨哪听得进去?果断把一万元作为预付款付给了供货人。
图源网络
按照约定:这一万元奶在未来的十二个月内按月平均分摊送货。每月送货时候,老杨点数签字,直至最后一月付清。
话是这么说,实际送货时,代理商却自有操作。在平常和淡季送货还算正常,可是到了旺季就不是这样了。尽管老杨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催货,代理商总是以旺季货物紧俏、上边货供应不上为由拒绝发货。老杨急得冒火,供货商却自按照自己计划不紧不慢地应付。
“大哥,我也没想到这批货能在这个时候断货!我天天催,可是上边不给货,我也没办法啊。不过你放心,就这两天到货。误不了你事。”
其实搞批发代理这么多年了,货什么时候紧俏、断货,他怎么会不知道?不管老杨打多少遍电话催要,代理商总是不紧不慢扔下这几句话,好在货最后总算是来了,不过那个时候已经接近旺季末期了。
货款已经给人家了,货也不能不要。既然送来了就接收吧。这还算好的。
最后几个月,货更发得不顺了 。刚开始断断续续发货,剩下两月直接不发了。不管是淡季还是旺季,自己花钱买的货总还是要的,钱总不能打水漂。老杨于是又打电话催,问最后两月货怎么还不发?电话那边回复说:“我只是送货的,现在我已经不干了,你联系现在新接手的吧。”
于是老杨又按新号码联系,那边接通后,说不知道这事,没有人交待,等他回去翻翻账再说。
等老杨再打电话去追问的时候,那人却说:留下来的账上没有欠老杨货物的记录。这可把老杨急坏了。他直接向代理商反映情况,老板说:等有机会他让新的送货人直接来店里核实情况再说。
盼星星,盼月亮,送货人来了。老杨拿出送货签收单给他看,那人看了表示说要回去汇报,让老板联系原送货人核实情况再作补发。
代理商很快给了答复:经核实,老杨的货确实没送完,需要和原送货人再交涉解决。
在那之后,老杨又多次电话问结果,那边总是回复说等等,这么一等,时间又过去了两个月左右……
好不容易把各方面问题查清了,货也有了着落。那边却着急冒火地告诉老杨:有一批货可以先给老杨,不过要老杨自己找车来拉,如果这次不抓紧时间来弄走,以后就不好解决了。
本来是老杨自己的货,因为供货商内部交结不清,供货不及时,耽误老杨卖货不说,还差点把这批货弄得下落不明。好不容易解决了,听语气不是他欠老杨货,到像是老杨去趁谁不注意偷货一样。
老杨和老伴一商量,老伴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又担心失去这个机会,以后更不好处理,就只好自己租个车把货给拉回来了。
但是季节错过了,货就不那么好卖了。货拉来时已经出厂三个月了,在店里不知不觉时间又过了三四个月,眼看还有五个月就到期了,加上家里的老货底,还剩下五十箱奶没有着落。联系代理商想按当初约定调换,但老板说:“这批货已经不生产,没有同种货源,不予调换。”总不能等到期再处理吧,老杨一咬牙,和老伴说:多和顾客宣传,争取进价销售,实在不行稍微赔点也行,不能让这批货烂在手里,不然等到最后还剩一两月就来不及了。
图源网络
老伴埋怨说:当初就让你不要进这么多,你偏不信。这下好了,现在这个时候奶本身不好卖,这一个品种就占这么多,能不能卖出去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撇开老杨这批货能不能卖出去不谈,单讲进货“折扣”这事,笔者觉得最好不要贪图那点小便宜。从上例中也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着很多风险,不能不引起注意:
1、供货商旺季供货不及时。给的那点折扣,说白了就是让你淡季进货的“好处费”。即使不大批量定货,淡季照样有货给你,而且也一定会给你促销价。
2、注意预付款的风险防范。特别是送货换人会造成往来账交接不清,追缴起来难度大,占用精力就更不用说了。
3、折扣不一定是真的让利。有的折扣一般不会以现金或同类货物形式体现,而是返一部分滞销商品,推销起来不容易,占用资金不说,还形成货物积压,或直接形成死货。表面是代理让利了,其实得不到实际好处。
4、代理商有时不一定靠谱。代理商有时不按约定兑现承诺,把自己风险转嫁给零售商。表现在:不按约定时间发货,造成旺季无货,淡季积压;延期交货,用你的资金做他的生意;不按约定调货,卖不出去的损失只有自己承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代理商都这样,但文中提到的问题确实经常会发生。所以,综合以上几点,笔者还是建议进货要量力而行,能卖多少进多少,有时拿那点折扣,远远抵消不了由此带来的损失,你说是不!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