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食杂店同大超市相比,有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顾客中老主顾的比例较大。因此,小食杂店给顾客留个好印象就显得比较重要。如果顾客来了一两次店主老是不认识,人家就会有意见,认为根本没把人放眼里,下次有可能就不会再来了。笔者有个熟悉的小老板,名叫赵全美,姑且称她为赵大姐。她的店虽然不大,但人很活络,特别是眼很“活”,所以生意还算不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她是会“识人术”的女老板
有一次,一个老太太带着个四五岁的孩子到店里买东西,买了箱饼干和一盒奶。赵大姐当时就给她建议说:你不要买这种牌子的奶,你买六个核桃吧,你女儿不喜欢这个牌子。这让老太太大为惊奇:我不是你这个地方的人,你怎么会认识我呢?老板说:你女儿不是住在西边那个小区里吗?老太太说是的。赵大姐说:那你就信我的,拿六个核桃,不然她会拿回来调换的;虽然我不认识你,但这个孩子我认识,你女儿带来买过几次东西。我猜你买东西应该是去闺女家的。老太太听这么一说,还真是这样的。当时就听从了建议,买了东西开开心心地走了。
还有一次,三个顾客一起来店里买酒,嫌这个贵,嫌那个不是大牌子,挑三捡四,怪话连篇。赵大姐一直小心应付,态度非常好。丈夫在旁边说:这几个人不是好伺候的主,抓紧打发他走,别耽误做生意。赵大姐说:“这几人是东边住户小刘的亲戚,去年有两个节气都来这买东西,他们买东西是去小刘家的;小刘本人也一直来咱店里买东西,人也不错。他们买不买都无所谓,不能伤了和气。”几人最后到底在店里买了东西,丈夫远远地看着,果然是去小刘家的。
有个老太太来店里想换点零钱。本来赵大姐平时一人在家看店,零钱也很紧缺,自己又不方便出去到银行换。那天正好丈夫也在家,就劝她不要换,免得影响自己使用。赵大姐说:这人是我们附近药店老板的丈母娘,换给她吧,这边零钱不够我再想办法。
类似这样的“识人术”,对于赵大姐来讲,是司空见惯的事。经常让顾客觉得很神奇,感觉简直就是奇遇。其实好眼神不是练成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心里有顾客,就会对顾客投入极大的关注。就像机关单位要对服务对象建立档案一样。只不过赵大姐的客户档案不是写在纸上,而是记在心里。
她是顾客心里的“知心人”
赵大姐并不是那个地方的老住户,在那儿做生意也不到两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她对周围小区的居民基本情况大致了解个七打八。谁家孩子听话乖巧,谁家孩子有这方面那方面的毛病或不足,她都能说得上来。附近一片的孩子三五成群来玩,她看见了也能知道家住哪儿,父母是否来店里买过东西。谁家的孩子在哪儿打工,谁家的媳妇最孝顺老人,都一清二楚。有的顾客与其说是来买东西的还不如说是来倾诉心事的。
对服务对象了解得多了,就能有针对性地做好零售服务,经常拉个家常,互相都会觉得亲切。年龄太大的见面就称呼阿姨,年龄相仿的就叫人家大哥大姐或小弟小妹,见到经常从门前经过的她也会主动打招呼,当然并不是和谁都无原则地套近乎,对一些人品差口碑不好的,她也不会那么热情。即使不做生意,她为人也一样。
在顾客眼里,赵大姐是他们的知心人。在赵大姐家,经常有顾客送来自己种的小蔬菜,自己加工的玉米面,或自己家孩子不穿的旧衣服也拿来给孙子穿,赵大姐也不嫌弃。时间久了,顾客有时不带钱也照样从店里拿走东西。以后上街再给带来还上。这都是因为彼此的信任。
有一次,附近村上的一个年轻人,骑着一辆装满皮蛋的三轮车到店里买东西。聊天之间就谈到了车上的东西,那个年轻人非要送上十个皮蛋给她。她怎么推辞都不行只好收下了。后来两人不仅成了生意上的伙伴,还成了生活中的朋友。
她是“爱管闲事”的赵大姐
一次她见一个年轻人被几个人追打,小伙子被打急了不住求饶。她觉得几个人打一个人不好,容易出事,就上前劝阻,说明厉害,几个打人者最终同意经公处理,从而避免了一场恶性事故的发生。事后这几个人不仅没有责怪赵大姐多管闲事,还感谢她乐于助人,夸赞她敢于见义勇为。这几人后来也成了店里的常客。
识人不需要技术,更不需要单纯地为识人而识人。赵大姐之所以能记住顾客的面孔,都是因为对生意的专注,和对生活的热爱。她每天除了生意就是家务,如果没有顾客到店,她也从没有时间去邻居家串门,有时即使去串门,也是因为照看孙子的需要。正是由于他对每个到店的顾客都很珍惜,才会有“一回生两回熟”的真功夫。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