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创新 > 正文

绽放精彩人生 照亮一方沃土

——追忆烟草科技专家雷永和的科研足迹
2022年08月03日 来源:中国农网 作者:雷丽清、钱雷
A+ A

2022年,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40周年。作为科技兴烟的典范,云南烟区数百万亩优质烟叶生机盎然,展现出现代农业、振兴乡村的壮美画卷。

历经40年创业崛起,云南烟区规划基本农田占全省总耕地面积16%、烟叶产量占全国总量“半壁江山”,成为全国烟叶生产规模最大、税利贡献最多、支撑地方经济发展最强、普惠农民最广的农业支柱产业。

最为耀眼的是,在全国烟叶产业创新前行中,云南烟草科技成为领跑者。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烟草科技专家雷永和站立于科技兴烟最前沿,带领科研人员举起云南烟草后来居上“第一棒”,书写出科技引领烟草产业崛起的动人诗篇。

雷永和等烟科前辈创造的累累硕果,至今依然绽放光彩、照亮云岭沃土,支撑现代烟草农业高质量稳健发展。

潜心培育“一号烟种”

雷永和此生引为自豪的,是发现培育出“红花大金元”。

1954年,20岁的雷永和从云南农校毕业分配到省农业厅工作,奉命组建玉溪烟草试验站,随后发展成为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从那时起,雷永和将热情和心血融入到烟草科研、开发、推广中,立志为科技兴烟闯出一条新路。

在那时,制约烟叶发展的最大难题,是烟种的退化。

云南烟区望“种”兴叹,雷永和决心育“种”兴烟。

多年来,雷永和深入田间地头观察生产状况,找到导致烟叶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推广多叶型品种和品种混杂退化”。他带领研究团队搜集大量素材,提出解决品种多、杂、乱,混杂退化的技术路线。

图片1.png

雷永和(右)指导技术人员田间。

1962年,石林县农民发现7株烟花呈深红色的美国良种“大金元”,这株变异烟种成为地方品种“路美邑烟”。1972年,由雷永和主持,省烟科所组织全省六州市和昆明卷烟厂参与,开展了“烤烟地方品种评选鉴定及繁殖利用”研究。课题组收集了24个地方品种,在全省18个试验点比较鉴定,“路美邑烟”脱颖而出。经省科委和省农业厅组织品种鉴定、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将该烟种定名为“红花大金元”。

“红花大金元”是一个杂合体。雷永和对不同特性的32个株系比较鉴定,经过十年精心培育,筛选出5个株系生产原种,提出品种标准和相应配套技术,规定生产良种必须使用原种,建立起用原种生产良种繁殖推广的管理机制。

“红花大金元”从此名声大振,成为云南烟叶的当家品种、中国彰显清香型风格的代表品种,投入大面积生产后表现良好,占全省种烟面积90%以上,堪称云南“一号烟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时,省烟科所建立良种繁殖体系,确定原种、良种二级繁殖制度。雷永和撰写出版了《云南省烤烟品种及良种繁育》。他起草的“云南烤烟种子工作六个标准”,由省标准计量局发布实施,云南成为全国最先拟定烤烟种子标准的省份,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烤烟良种化和统一供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雷永和还引进美国烟草包衣种子技术,研制出4种剂型,筛选确定最佳配方,研发推广“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生产管理模式,形成育种、繁殖、推广、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

种子是烟叶的灵魂。以培育推广“红花大金元”为支点,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持续推进良种良法,相继培育出13个“云烟”系列优良品种,覆盖全国烤烟种植面积的70%,全面解决种子培育的“卡脖子”问题,推动全国实现种源自主可控、产业自主发展。

依托自主培育的优良品种,云南烟叶产量质量跃居全国之首。而今,每年70亿粒滇系优质烟种,在云南600万亩烟田茁壮生长。云南成为中式卷烟发展生生不息的“种源基地”。

激情打造“第一车间”

“一号烟种”与“第一车间”结合,雷永和甘当“红娘”。

20世纪80年代,云南烤烟进入大发展时期,粮烟争地矛盾也日趋突出。雷永和想到了山地。为此,雷永和向省政府领导提出发展地烟、山地烟的建议方案。省领导高度重视,拍板将该方案破格纳入“七·五”重点攻关项目。

随即,省烟科所建立起10个地烟、山地烟实验示范基地。雷永和带领课题组进驻玉溪黄草坝,与村民签订了科技联产承包三年合同。

这是一个大胆的科技尝试。在各级政府支持下,省烟科所对黄草坝的山、水、田、林、路进行规划治理,以村为单位划分14个轮作区,实行三年轮作;建立烤烟育苗、肥料、病虫害防治、烘烤技术指导4个中心,统一指导科学栽培、管理和烘烤烟叶。

经过三年试点,黄草坝烤烟收入年递增96.5%,粮食总产量年递增9.3%,经济收入年递增25.3%,远超承包合同指标。《黄草坝山地烟、粮食综合开发研究》、《地烟、山地烟综合技术开发》分别获得云南省星火科技三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全省推广应用。

省烟科所完成科技承包任务离开黄草坝时,农民们依依难舍。《云南日报》刊载了“四千农民求专员,再留财神干一年”“一个科技兴农的典型”“彝山启示录”等重点报道;省委《政情通报》、省政府《参考材料》专文介绍了黄草坝经验。

黄草坝经验,也成为建设烟田“第一车间”的新示范。

1985年,玉溪卷烟厂投巨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实施大规模技改,“红塔山”红遍市场,产销量连年翻番。为了保障优质烟叶原料供应,玉烟提出建设烟田“第一车间”的设想。雷永和敏锐看到该设想的战略价值,带领烟科所科技人员与玉烟合作,带着“红花大金元”“K326”“云烟”系列等优质烟种,运用推广“优质烟生产的十条技术规范”,投入“第一车间”建设,积极参与优质烤烟基地10年建设工程项目,十年培训农民660万人次,推动烟叶种植集中连片,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破解粮烟争地矛盾、打造“第一车间”,再到建设核心烟区、行业第一车间、中式卷烟原料基地,滇产烟叶质量声名鹊起,全国大型卷烟工业集团纷纷入滇,创建起219个优质原料供应基地,展现出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式清香型烟叶产业发展新图景。

辛勤铺筑“烟科跑道”

雷永和凭着对科研的挚爱,奋力铺筑一条“烟科跑道”。

走过40年科研路,雷永和以丰硕成果和实干精神,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烟草系统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农林科普作家、云南省优秀党员、云南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然而,雷永和天生姓“农”,是土地里“泡”出来的专家,他最喜爱的,是群众送他的外号:“农民科学家”。

数十年来,雷永和经常头戴草帽,高卷裤脚,肩挑担子,起早贪黑,常年在烟田参与浇水、施肥、采烟,收集科技数据,进行科技实验,培育优良烟种,推广实用技术,开设农民课堂,力促农民增收,受到农村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的热情欢迎。

担任省烟科所所长20年,雷永和带领科技人员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在农村建基地、搞样板、重推广,通过多学科、多部门团结协作、联合攻关等办法,辛勤耕耘于全省烟区,促进烟叶产业科技进步。

雷永和还担任云南省烤烟技术执行小组副组长,昆明、玉溪、楚雄、文山、普洱等州市烤烟生产技术顾问,倾心授课育人,致力提高全省烟科水平,着力将研究成果运用于云南烤烟生产,助力云南烟叶腾飞。

雷永和悉数记录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汇聚成学术论文和专著,其中10余篇论文和科普文章被评为优秀论文。由他主编和参加编写的《云南烤烟栽培与烘烤》获云南省科技成果奖;《烤烟栽培与烘烤技术》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优质烤烟栽培技术模式》获云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奖;《云南烟草品种志》等9部烟草专著,大多获得优秀图书奖。

2014年,纪念滇烟百年,八十岁高龄的雷永和奋笔书写了《在希望的田野上》:“云南,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在这希望的田野上,我终生热爱着烟草事业,为云南烟草科技奉献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对于烟草业的未来,我充满美好期盼。相信我们的后辈、后辈的后辈,会更出色地把烟草事业推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巅峰”。

这是雷永和的真情流露,也是烟科前辈的殷殷期待。20世纪50年代,没有人知道云南烟草能走多远。雷永和信念坚定带头搞科研育人才:举办培训班,请专家讲学,组织考察交流,开阔科研人员的视野,提升科技人员政治业务素质;提倡员工读专著,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图片2.png

雷永和(左)与国外烟草专家在田间进行现场交流。

一路泥泞一路辙,一路繁花一路歌。通过多年努力,省烟科所(南方育种中心)被评为全国烟草系统先进集体、云南省科研改革先进单位、云南省烟草系统先进企业,发展成为全国实力最强、蜚声中外的云南省烟草农业科技研究院、中国烟草育种研究(南方)中心,建成为支撑全国烟草产业发展的科技研发基地。

沿着雷永和及烟科前辈们开辟的“烟科跑道”,云南烟草科技创新发展方兴未艾,先后建起国家烟草基因工程研究中心、烟草行业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研究中心、行业生物技术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烟草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等15类22个省部级烟草科技创新平台,以及“一部手机种好烟”数字化创新平台,示范带动烟草行业和云南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落红亦有情,春泥更护花。2018年,雷永和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追忆雷永和的人生足迹,我们深深感动:作为烟草科技开创者之一,雷永和“一辈子与农民打交道”,致力“三农”发展,初心始终,铸就楷模。一代接一代烟科人,沿着前辈开辟的道路赓续奋进,创造出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代”。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