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边形”一词最初是用来形容中国乒乓球队的马龙队员,从力量、速度、技巧、发球、防守、经验六个方面,对乒乓选手实力进行分析,而马龙因各项技能全满,能力撑爆六边形,所以被称为“六边形战士”。
在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成型车间,也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团队,他们以专、精、特、严、细、实的精神,共同铸就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六边形车间”。
“专”看陈瑞军:
立足本职,以专业铸就匠心
陈瑞军自1995年加入昆明卷烟厂成型车间,凭借过硬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誉为"成型妙手"。2019年,面对厂里首次引进的两台新设备,他临危受命,从零开始,凭借多年维修其他机器的经验,举一反三,顺利完成了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然而随着产量的增加,设备生产能力已无法满足生产计划需求,于是陈瑞军带领团队进行提升产能改造。
经过七个多月挑灯奋战、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纪录,从实现产能提升12.5%,再到目前累计提升32.5%,相关改造技术更是申请了专利,陈瑞军再次获得了大家的称赞。
“精”看刘力文:
持续改善,精益求精谋发展
刘力文在担任生产二班作业长期间,注意到耗材使用量巨大,意识到这是导致成本上升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了通过剔除和停机诊断来降低消耗并提高效率的方案。此外,刘力文还强调了保持工作连续性的重要性,因为降耗增效的效果往往不会立即显现,需要持续的监控和改进。
为了克服以往消耗数据统计的滞后性问题,刘力文与团队成员共同研发了一套车间集控系统,形成“智管+人管”的降耗管理模式,有效节省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
“特”看罗晟尧:
守正创新,敢想敢试为人先
罗晟尧作为车间的"QC"大神,自2016年首次参加QC竞赛以来,屡获殊荣,包括行业二等奖、云南中烟一等奖和二等奖,以及两次"云南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他最自豪的时刻是看到自己的创新发明能实际解决同事的问题。
面对传统胶线检测方法效率低下的问题,罗晟尧决心设计一种新的检测工具。尽管面临许多挑战,他仍坚持创新,从零件选配、组装、系统开发到检验测试,他和团队一次次"推倒重来",最终成功研发出装置,为车间、工厂乃至整个烟草行业带来了重大的技术革新。
“严”看段志繁:
严管严查,确保产品质量零缺陷
段志繁作为一名质检员,“严格”甚至“严厉”仿佛一直是他身上的标签,他常说:“质检员是产品质量的第一道防线,亦是最后一道防线,所以非严不可”。
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认真查阅交接班记录,确保质量控制。在一次巡检中,他发现机组操作工未按规定执行停机保养的工艺要求,随即停机复检,并且在确认无不合格产品后单独找到这位同事,语重心长地与其交流,使其重视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此举提高了班组职工对工艺质量要求的执行力度,有效降低了质量事故的发生。
“细”看谢卫诚:
针细密缕,细微之处显真章
谢卫诚,一位36岁转业至车间的退伍军人,将16年青春奉献给了边防事业。尽管转岗,他仍保持着高标准的工作态度,首次参加月保工作就以细致入微的保养成果赢得了同事和检查组的赞叹。他没有系统学习背景,却通过认真笔记、及时请教和谨慎实操,迅速成为独当一面的能手。
谢卫诚的人生信条是"转岗不转报国心,退役不退凌云志,以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这不仅激励着他自己,也影响着身边的同事,提高了整个车间的保养标准。
“实”看浦晓坤:
脚踏实地,三十四载初心不改
浦晓坤,一位拥有34年工龄的老员工,始终以新手的心态对待工作,坚信技术和能力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1990年加入昆明卷烟厂以来,他每天清晨六点五十分准时到岗,潜心钻研,精通各种机型,以精湛的技术和细致的态度保障产品质量。
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经验,浦晓坤创造了质量零事故的纪录。面对科技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他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抛弃。如今,他已成为同事心中的"定海神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用专业、精益、创新、严格、细致和踏实,铸就了这个六边形车间;他们的故事,是对专、精、特、严、细、实的最好诠释,也是团队合作的生动展示。经过他们的努力,2024年4月22日,车间获得行业近五年来的“先进集体”光荣称号,成为了云南中烟的骄傲。
让我们向这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六边形车间”致敬,向每一位为车间发展付出辛勤努力的员工们致敬!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