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金丝眼镜,目光清澈淡然,温润的珍珠项链衬托着红润慈祥的面庞,碎花衬衫与布鞋搭配得干净利落。见到钱德英老人之前,我在脑中不停地想象着她的形象,当她扶着手杖,在门前迎接我们的时候,谜底随即揭晓。这就是我们采访的对象——安徽中烟蚌埠卷烟厂第一位全国先进生产者,86岁高龄的钱德英老人。
手中有尺,能工巧匠出巾帼
1949年3月,新四军三师随军烟厂迁入蚌埠。当年的烟草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自动化程度低,几乎所有工序都要靠双手完成。
虽然年事已高,但回忆起当年的工作情景,钱德英老人仍然记忆犹新:“当时我比别人矮一截,大家都坐在凳子上,我得垫上两块板才够得到工台。”她边说,边用手比划着,脸上露出认真的表情。当时招工要求低,人员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十几岁就参加工作的钱德英是学得最快的一个。“那时候都是手工包烟,掐一把,数出20支,再用纸包起来。包不好,散了破了就得重来。”看着别人熟练的操作,钱德英觉得,自己最年轻,没理由别人差。于是她铆足一股劲,非要干出点名堂不可。她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烟支数量必须一把过,不多不少20支。上班的时候练,休息的时候也练,30支、19支、25支、22支、20支、20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精确的“一把抓”真让她练成了。
在苦练精准度的基础上,钱德英继续开动脑筋,琢磨起手工包装问题。当时由于没有统一的包装规范,依赖的是个人经验,缺支、变形,甚至返工时常出现,小包美观度也难以保证。钱德英心想,磨刀不误砍柴工,慢工总比返工好。经过反复试验,不断调整,她终于发明了“6653包装法”,把包装流程分成四个步骤、每个步骤取放固定数量的烟支。推动了手工包装工艺从经验主义各行其道向细化分工规范统一的转化,形成了最早的“手工包装标准化”雏形,不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小包成型美观度也得到显著优化。“6653包装法”得到迅速推广,劳动力水平得到进一步释放,企业产能明显提升。整齐的工作台前,灵动的手指就像蝴蝶挥动的翅膀,仿佛在为企业发展壮大积蓄能量。
大家开玩笑地说,这个垫着两块板的姑娘还真有两把刷子。慢工出细活,精工出巾帼。钱德英的手中好像有一把无形的尺,丈量着数量,也丈量出一名工匠不畏困难,开拓进取的铿锵步伐。
平凡之路,工匠精神永传承
“一把抓”的名号逐渐响亮起来!大家都夸钱德英包烟“又准、又快、又好”。凭借这一手绝活,钱德英在1956年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接见。
“我那时候就是个小丫头。远远地见到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全场的同志都激动站起来欢呼,我也不停地跳着向毛主席挥手。”虽然近些年的事情已记不大清楚,但谈到当年接受表彰的情景,钱德英老人还是显得格外激动。
钱德英的老伴前些年过世,为了照顾老人,女儿一家搬来和她挤在一套90年代的职工宿舍。因为是一楼,屋内难免弥漫着老旧小区阴暗潮湿的氛围。她拿出珍藏多年的五一劳动奖章挂在胸前。奖章依然熠熠生辉,没有留下一丝岁月的痕迹。
交谈中,钱德英老人很少主动提及获奖的事,反反复复说的都是工作上的事情。当被问到想对青年员工说些什么的时候,她不住地说“好好工作”。是啊,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坚持下去绝不简单。采访中最打动我们的就是她的这份朴实和乐观。她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企业全国先进第一人而骄傲自诩,更没有因为自己直到退休还是一名操作工而气馁失落。在她看来,她只是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操作工应尽的本分。她确实平凡,职业生涯没有变换过角色,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岗位一干就是一辈子。她又着实不平凡,岗位建功从未改变过成色,把一项简单枯燥的工作做到极致也是人生的另一种精彩。她用执着、创新、坚守编织了光鲜的职业蓝图,也在心中构建出一座属于自己的荣誉殿堂。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