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三年,新品开发数量的减少正在不断促进质量的提升,并首先还原为——态度理性、方法科学、流程严谨、标准提高——这几个方面的积极变化,在有效盘活现有存量资源之前,用收紧市场准入的方式来倒逼产品开发能力与技术的提升,尽管做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体现,但至少在继续多、杂、乱、烂的道路上有了悬崖勒马的作用发挥。
这样的控与减,有必要,也有意义。
这两年的新品开发——面对主品牌形象老化、价值固化、口碑矮化的痼疾,以及年轻化、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很多品牌都采取了明确的副品牌策略,在风格、调性上刻意与主品牌区隔开来,非常强调和突出差异性、区隔度,主品牌不可避免地图章化,仅仅作为满足商标注册的依据和前提而存在。
然而,即便不考虑副品牌与主品牌之间气质、腔调是否匹配,主品牌的Logo——尽管有特别用心地淡化、弱化和虚化——始终有强烈的违和感,就是那种类似于宝马的双肾格栅上插了一个奔驰立标,又或者一身西服搭配了红袜子、白旅游鞋的尴尬,原本品牌Logo是画龙点睛的关键一笔,在这些产品上却成了画蛇添足般多此一举。
这种违和感,带来三个直接问题:
一是破坏了设计的整体感和整体的美感,主品牌的Logo放在上面怎么看怎么不协调、不舒服。目前的大品牌——主品牌——普遍有着数十年的历史沉淀,品牌Logo也多是创立初期的创意和设计,放在当下的年轻化和个性化,确实有力不从心、时空穿越的局限。当然,最夸张的还是那些历经多次整合的产品,主品牌、原品牌的Logo齐飞共存,着实辣眼睛。
二是缺乏鲜明的品牌印记。有人调侃,很多产品如果去掉Logo,根本不知道属于谁家品牌,这当然有设计方的原因,“一处水源供全球”带来了必然的一稿多投,设计师想法替代了品牌思维。我们理解品牌创新的意愿,也体谅突破的难度,但很显然,品牌Logo可有可无甚至没有更好、产品似成相识区分不开的局面,并不是一个值得托付的创新方向。
三是以品牌体系的名义破坏品牌体系,进一步碎片化了品牌认知。不管整体的定位考虑,又或者具体的调性风格,主、副品牌之间都有着强烈的割裂和冲突,并因为Logo的存在而进一步放大和突显,品牌有所改变、有所区别的想法,但到消费者那里变成了似是而非、明甲实乙的错乱,还加剧了产品线原本就存在的庞杂、混乱。
这三个问题的背后:
有品牌logo偏旧的事实。前面讲了,目前重点品牌的Logo基本都属于创牌之初的设计,而且普遍数十年没有调整和优化,当时的审美与表达放在当下自然有无可避免的陈旧与老迈,同时现在应用场景与彼时也发生了翻天巨变。积极看,有广为人知、深入人心的基础和优势,但客观理性一点,不仅带不动、拖不动新的产品设计、风格塑造,还形成了事实上的破坏和压低。
也有产品设计的有赖于人、受制于人。对于相当多产品的包装设计,因为交由第三方设计公司——印刷企业——来完成包装设计,设计替代策划,或者说基于设计来补上策划主导了产品开发,直接导致了品牌战略与产品设计的形神分离,品牌Logo不仅是形式上的可有可无,也在事实上沦为了没有灵魂的图章。很多产品设计放谁家Logo都没问题,就是这个原因。
有“AIO" 的局限。在“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的战略推动下,整体上形成了“AIO”的品牌格局,也塑造了单一品牌在价区、品类、风格上的包罗万象。面对成熟产品的老化与增长乏力,以及市场需求的碎片和个性差异,产品数量的增加也带来了必然的风格多样,主品牌Logo的图章化只是表象,根源在于“AIO”只能但又必须承载如此之多。
也有品牌自身的战略模糊和执行随意。把问题归结于第三方设计公司没问题,但把问题的全部归结于第三方设计公司就是问题。违和感的存在,很大程度源于Logo是后加上的,不是循着品牌战略、产品规划往前走,更像是——先射箭而后画靶——的本末倒置、流程反置,也正因为此,Logo违和既是原因,又是结果。
接下来,可以做出三个动作:
一是品牌Logo的优化。适时、合理地调整、优化Logo本就是规定动作,大部分品牌都会有——不管出于形象维新或者战略重塑以及其它方面的意图——周期性的Logo调整,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考虑到很多重点品牌Logo数十年未做调整的现实,可以对Logo做适度、有益的优化,比如最近流行的扁平化,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出品牌的新变化、新鲜感。
二是符号化——去品类——输出,弱化烟草的品类属性,减少具象的产品对应,增加有效的品牌联想,类似于“万宝路”的红白二色和倒三角符号,不管有没有Marlboro字样,消费者都知道这是“万宝路”,同时最大限度规避品牌传播的外部限制。比如,红色、华表、天安门构成了“中华”的核心元素,又比如,“软玉溪”的粉底、红圆点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和基础。
三是清晰的品牌战略。过去,因为“AIO”的品牌架构,产品线往往铺设得大而全,覆盖的价格也非常宽泛,Logo违和只是品牌形象割裂、消费认知碎片的缩影,解决Logo的问题在本质上就是解决品牌战略的问题。另一方面,面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品牌适当地退到身后,让产品说话,好产品自己会说话。
这就涉及到一个产业性的课题,如何以有限的品牌组合来满足多样的市场需求?主、副品牌的角色定位、风格区分并不完全只是技术问题,而需要在政策层面加以规范引导。考虑到电子烟近乎无限的产品组合、风格提供,传统烟草制品再多细分、再多特色都无法摆脱工业化大生产的束缚,这种功能机与智能机的代际差异是将来必须直面的挑战。
当然,如果未来走到类似于中石油、中石化这样只有品类没有品牌的阶段,加油只选98#、95#、92#,咱们今天的讨论就没有必要,今天的品牌培育也毫无意义。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