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印章对于今天的我们,也许司空见惯。但说起印章文化,可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也不为过。据《说文》解释:“印者,执政所持信也”。作为权力、信誉的象征,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功能早已不止作为执政的象征那么简单,由于可以蕴含丰富的人文信息,印从一个可资验证的信物逐渐朝一个更具抽象意义的文化符号演变,几乎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超级文化标志了。
印之魅
早期,印作为最权威的征信凭证,是有德者、有位者的法器。印不仅作为权力的象征,而又是行使权力的工具。《中庸》有云:“虽善无征,无征不信”,故“大德者必受命”,印信则是必配的法器。韩非子曰,“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老子则曰,“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在历史研究中要做到知人论世,就必须清楚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思想上无不打上了阶级和时代的烙印。诚然如此,但又岂止如此呢?它简直可以无往不征,无远弗届。
当今,印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在各方面都需要它。它的用处极广,魅力极强。一旦离开它,真的寸步难行;一旦拥有它,就会能量大增。对于学生,录取通知书上、奖状上、毕业证上鲜红的印章就是进步的阶梯;对于工作人员,荣誉证上、任命书上、责任状上鲜红的印章就是工作的动力;对于适龄的男女,两本结婚证到手,就成为合法的夫妻。君不见,大路上虽然车流滚滚,但如果没有驾驶证就不能开动;银行里虽然财源滚滚,但如果没有印鉴则金融不能流动。社会的运作,正是通过这些有形的、无形的印信符契把每个人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证书和印章规制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于是,有的人曾自嘲,每天不是在盖章,就是在盖章的路上。
对于普罗大众,印既高悬在我们的头顶,又如影随形地贴合在我们身边,与我们须臾也不分离。有的人把它铭记在心里,执掌在自己手中,有的人把它置之度外,宣扬“帝力与我何有”,有的人则被操纵在别人手中,成为别人的附庸。它的存在仿佛成为我们每个人命运攸关的物柄。
印之痕
印在斗转千年的历史中变迁,走出了一道光彩夺目的印痕。如果我们考察其源流变化,大约有四个阶段演变特征,就会发现印章的本来面目和今天洋洋大观的印文化大异其趣。
一是专属性的扩大,从官方印信而普及成为民间信物。上古印玺通称,但其专属性自古至今都没有改变。自秦以来,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所用印信材质、形制及名称均有别,天子、诸侯王独以玉为材,以橐驼为钮,称为玺;列侯至二千石以黄金为质以龟为钮,名曰章;千石至四百石,皆以铜为质,钮形不可僭越,曰印。印的专属性主要是指官职而言,但发展到一定时期,就开始有了公私之分。
二是代表性(象征性)的扩大,从执政象征而发展至经济信托。作为古代王侯之印,自然是金相玉质尊贵非凡,专供执政国家而用,唯有德者配之,唯有位者保之,凡人不可窃窥神器。战国时期,苏秦佩六国相印纵横天下,一时显赫无与伦比,也成为后世草根奋发向上的楷模。随着印章从官方走向民间,在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以印封泥逐渐成为经济信托责任的证明。其象征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其材质的罕见。战国时期出土的和氏璧,酿造了“卞和无罪,怀璧其罪”的人生悲剧,并牵引出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历史典故。
三是适用性的扩大,从沿用管制到文玩收藏。印玺作为权力的象征在管制上自然极其慎重,每逢政权更替需要转交印玺外,历代郡县州府离职都要“封印”移交给后任。当印章逐渐成为个人私用的物件,特别是纸张的出现,一方朱印伴随着翰墨书香,更加增添了书画作品及文物的情趣高雅,印章文化遂大放光彩。无论印章的材质运用、还是印文的书体形式都呈现华彩繁茂、洋洋大观的发展趋势。印的获得、转移、遗失也产生了许多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就有两则经典的与印有关的故事。一个是孙坚藏玺的故事。东汉末年政权瓦解,孙坚作为一方诸侯与袁绍曹操等结盟起兵,在共同抵抗董卓时,无意中获得了一块传国玉玺(即和氏璧),遂私心萌动,决定退出同盟,挥师江东,开辟帝业,于是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二是关羽挂印封金的故事。当沦陷在曹营的关羽打听到刘备的消息,毅然推辞“汉寿亭侯”官印,谢绝曹操的美意,千里走单骑赶去投奔,其君臣兄弟情义令人感佩。
四是象征性的扩大,从官方权威到文化意象。印是权威的代表,从世俗的政权到宗教的世界,莫不如此。在佛教传统中把佛门最基本的教义称为“印定之义”,把几条金科玉律奉为“法印”,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之说;把以手指结成的各种形象,称为“印契”以展示其法德。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以印为法器的神仙妖魔都十分了得,元始天尊有“太极符印”,广成子有以半座不周山炼成的“翻天印”,姜尚有“护脏符印”,就连通天教主也得早晚用符印护住“六魂幡”时,方能保障它的法器灵验,印的法力端的厉害无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印总是与美好的事物连成一体,逐渐成为一个表达心理意象的词汇。“印象画派”是法国1860年代展开的艺术运动,树立了一种全新画风;由张艺谋执导的《印象刘三姐》大型现代歌舞剧展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独特人文风情;言情小说里喜欢用 “心心相印”一词来表达男女二人两情相悦,灵犀相通的美好情意;西湖美景“三潭印月”更是描述了中秋月圆之夜,水光潋滟、山色空濛,三潭池水,三轮明月相互映照的曼妙意境;浩淼烟波之上,一名法号“佛印”的禅师与苏轼、黄庭坚泛舟西湖,一起联诗作对,其才华横溢、妙语如珠的故事流传至今。
印之光
当印章成为文化收藏,伴随着翰墨书香增加了文物的价值,印与文化更加结缘了。由国家博物馆珍藏的顶级书画神品中,很多作品不仅盖了作者本人的款识,还盖上了数代藏家、鉴赏家以及历朝帝王的印章,使诗、书、画、印连为一体,倍感高雅厚重。最著名的是,自诩文采风流古今第一的乾隆皇帝收藏钤印之繁,罕有其匹者,据《乾隆宝薮》记录了乾隆印玺1000余方。而他在书画上的钤用与他的政治态度、文化修养、文人情趣是紧密相连的。
饶是如此,大多数印章在历史的斗转星移中,只有落得“与曹身与名俱灭”的下场。但是,在浩如烟海的印章中,却有一种印流传下来,让历史也能耀出光华,透出鲜活---它就是闻名天下的徽州“红方印”。
在上海国家烟草文化博物馆中以及黄山地区收藏家的陈列室中,陈列了各种不同款式的盖上红印章的烟草封皮,以及多枚制作于清代中晚期的印章。这些藏品对于研究中国烟草品牌发展、商标演进的学者来说,弥足珍贵。它们的存在,不仅揭示了明清时期烟草生产、制造、商业流通的历史信息,而且还记录了中国烟草品牌的萌芽——烟草商标出现的过程。
这些藏品不仅印证了安徽烟草具有的光辉的历史,对于安徽中烟黄山品牌的建设者们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些藏品上面精美的图案,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经过他们的二次创造,这些藏品的价值可以照亮黄山品牌的未来。一款从这些精华藏品中汲取创意灵感的设计---黄山(红方印)应运而生,“印韵”十足,妙趣横生。自投放市场后立即引起一阵轰动,引领了一段让同行艳羡,至今拥虿者不衰的“红方印现象”,成为近年来烟草品牌营销史上一个经典案例。
印之韵
一方印何以能成为神品,印韵由何而生?
若考察其制作过程,一方印,因其材质珍贵,必须邀请非常之良工巧匠,方能治其印;一方印,因其钤用者身份尊贵,必须具备能恰当地展现其才情、修养、抱负的文字方能堪其用。
若考察其流传过程,一方印,除了品相固然不俗,还因用印者、治印者人品、艺品、文品兼优方能流传于世。
只有当这些极其苛刻的条件叠加在一起,又经时间和良工这两道造化之功的打磨,才能造就了一块印章的独有神韵。由此可观,“印”韵之生当有五大元素:“材、型、文、艺、人”。
若以材质而言,有玉、金、银、铜、石、牙、角、木等都有坚硬、坚贞的品质,以玉居首,其中包含的文化精义不可不察。许慎《说文》中道出“玉有五德”,所以“君子当温润如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由此可见一斑。
若以印文的形式而言,有篆书、隶书、楷书及其他书体,主要随时代流变,风格各有千秋;依照刻写效果有阴文章、阳文章,两种章各有司职,或迎首或压脚,二者相辅相成,切忌不可乱用。
若以印文的内容而言,有名章、闲章之分。各种名章、闲章,已构成了印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闲章尤甚。所谓“闲章”,其实不“闲”。到了近代,闲章的内容十分广泛,且意趣盎然,书画家或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于闲章,以示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
若以刻写的工艺而言,很多篆刻名家大多是“少年功夫老始成”,以较高的天赋见多识广,再加上经年不辍劳作、刻苦努力,才能有所成就。齐白石、赵之谦均视印如命,刻“印奴”二字以自命。篆刻大师吴昌硕至晚年方成一代宗师。在刻铜治印艺术方面,中国有阎氏一门克绍箕裘,绵延300多年,其中虽官爵显赫而不失其艺者尤其难得,阎家代代皆有名家辈出,均能与时俱进迭出新意,其家秉持的执着家风,非常符合李克强总理念兹在兹的“工匠精神”。
若以收藏者、使用者而言,除了帝王将相以外,古今文化大家所用之物都可以称为文物。中国自古就有以使用者是否“德艺双馨”来衡量文物价值的双重标准,艺术规则和道德规则与文物价值息息相关。据说,当代伟人毛泽东也是一位喜欢印章的藏家,尽管他一生勤俭朴素但所用的印章无不是当世名品,都是由当代仰慕其才略风范者赠送,与世俗的权钱交易毫不相干。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所记载的与夫君赵明诚一起收藏金石的经历亦然。
印之义
在文化学里,印章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Clifve Bell,1881-1964),一种包含丰富信息的文化载体,历经数千载而大放异彩。从流传下来的各种神品印章中,让我们不禁思考:一方印,在方寸之间如何有效地实现文化传承和价值承载,其中究竟有何精义?
据笔者总结,其原因大约有四:一是材质贵,二是形式美,三是意义精,四是品格高。
如果对使用价值产生的原因来分析,尽管当今数控技术高度发达,无论什么材质都可以刻写出同类形式的文字,并不能减少,反而只会增加大师级人工治印的价值。大师手工刻写中所透出的书风个性,文字意义中所蕴含承载的涵义是无法复制的,仍然决定着它的价值属性。此外,作者的艺品、文品、人品和风范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对交换价值产生的原因来分析,好的作品具有与鉴赏者可供交流的心理密码,它能使作者的心意和鉴赏者的心意在不同的时空展开交流,而印的价值彰显关键在于作者与鉴赏者能够“心心相印”。只不过人与物之间的主客交流互动往往需要在一个大的历史时空中完成,人作为交换价值中最难得的因素,神品与藏者的际会需要特殊机缘,唯有识者乃能得之,唯有德者乃能保之。由此,可叹一块古代神品流传下来历经兵燹祸乱多少故事,能够得以幸存下来何其艰难。这些在交换环节中存在的历史因素更增益其价值属性。
从五彩斑斓的印文化中,我们也不难得出:品牌价值的创造和传递其实也与印之刻治、流传的道理息息相通。生产者与消费者必须心心相印,才能创造适销的合格产品;在交易环节,一个伟大的作品必须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时空中,完成作品与众多有识者的互动,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方能化为永恒。
如果回到黄山红方印的话题,思考黄山品牌所倡导并力行的文化营销之道,与消费者始终保持心意相通应当成为不变的追求,并且以这种恒定的心,持续下去,方能到达铸造不朽品牌的理想境界。也许这正是黄山品牌文化营销需要阐发的“印”有之义吧。
黄山品牌正是这样始终保持着与消费者心意相通的心,把品牌文化的力量穿透、温暖到每个消费者的心中,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终有一天实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品牌梦想。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