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人民网》报道 3月1日,中国多地迎来控烟立法实施两周年。专家解读,从立法到执法,中国的控烟目标在取得突破的同时,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消费国。拥有3.5亿烟民的中国,目前尚未出台一部全国性的控烟法规。中国如何切实履行世界卫生组织各成员国缔结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两年前,上海、杭州两座城市在控烟立法领域率先寻求新的突破。
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2011年度“上海控烟白皮书”公布。这份长达24页、有关上海市公共场所控烟工作和监测情况的最新报告显示,2011年上海各类法定禁烟场所内吸烟发生率由2010年同期的18.6%下降至18.1%。
据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副主任李忠阳介绍,仅2011年,上海各级控烟监管部门共检查各类公共场所492988家(次),立案处罚并罚款的有66家、个人5名,罚金共计157750元人民币。
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杨功焕教授对新华社记者说,两年来,上海等地的控烟执法力度不断增加,当地民众对控烟的认知度有了较大的改观,尤其是上海所尝试的多部门联合执法收效明显。
据李忠阳介绍,在上海控烟条例明确的16类禁烟场所中,网吧、娱乐及餐饮场所,成为吸烟问题相对更严重的区域,其吸烟发生率等三组数据均远高于机场、宾馆、体育运动场所等。
不过,人们也发现,这份“白皮书”显示,即使是在“吸烟问题重灾区”的网吧,执法的成效也取得了微妙的进步,“无烟蒂率”已从2011年初的25.2%,上升至30.7%;吸烟发生率则从56.4%下降至54%。
“对于执法难度最大的文化娱乐场所,控烟事业每一点的微小进步,都可能大大降低室内PM2.5的浓度。”杨功焕认为,执法人员和志愿者付出的心血应予以肯定。
对于杭州等地在控烟立法两周年之际在部分宾馆、饭店引入PM2.5监测仪器协助开展控烟工作,这位专家分析,早在2009年,北京的医学专家在对30平方米房间内点燃一支香烟的PM2.5值追踪研究发现,此类二手烟影响与室外阴霾天气对人体的负面影响很相近。因此,时下人们对PM2.5值的关注,将有助于今后的控烟普法。
“如何使控烟执法更具有可持续性,正在成为中国一些城市面临的新问题。”中国控烟法律专家组专家、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杨寅指出,除了政府部门的责任,烟草企业应当对“控烟不力”负更大的社会责任。
“在探讨执法难度等问题时,也会发现在早期一些地方立法的条款细节中存在‘妥协’现象,比如容忍室内吸烟室等,可能客观增加了执法难度,这都是中国控烟立法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新困惑。”杨寅认为,一些难点可以通过修订条例来实现。
据了解,2012年,上海相关职能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在部分文化娱乐场所试点“警民联动”控烟执法机制。此外,上海全市的实名制控烟志愿者也将从2011年的1170名,增加至2012年的2000余名。继北京、杭州之后,一些城市也正陆续启动研究PM2.5监测仪器用于室内控烟执法的可行性。
与此同时,中国北方城市哈尔滨即将于今年5月31日生效的《哈尔滨市防止二手烟草烟雾危害条例》,这部条例比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步伐迈得更快,其明确了在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上全面禁烟。
“控烟立法不是攀比,执法更不能走秀。”杨寅认为,中国各地的控烟实践将有赖全社会的监督。
杨功焕表示:“控烟是一项庞大的长期工程,立法本身就是一件具有突破意义的好事,执法需要依靠政府部门的行动,更需要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控烟经验,都离不开民众支持这一条。”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