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生活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和摆榔这两个乡的布朗族群众,祖祖辈辈居住在大山深处的杈杈房和土坯房里。“看寨不是寨,垃圾垒成堆;夏怕屋漏雨,冬惧寒风吹。”
曾几何时,布朗族群众出门都是土路,靠采集狩猎为生。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多布朗族彝族村民也只会种苞谷、洋芋等。“种下一山坡,收获一土锅。”
改变从2015年开始。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对口帮扶施甸县,对木老元和摆榔两个乡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一个个安居工程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发展项目迎来机遇……安居又乐业,致富奔小康,布朗族群众圆了几代人的梦想。
这是个一跃跨千年的历史性变化。
新的幸福已到达
“搬家、搬家,尽管对你放不下,还是要离开这个家,等待新的幸福到达……”这《搬家》的歌词,用来形容木老元与摆榔两个乡8个易地搬迁安置点604户2386人搬家时的心情,再合适不过。搬离故土,内心难免不舍和挣扎,但如今,他们安稳、知足。
这两天,一组85岁的布朗族老奶奶坐着轿子搬新家的照片,火了。
照片的主人翁,名叫李买秀。“照片拍摄于2019年7月21日,是我们干部接生病或行动不便的村民搬新家的场面。”木老元乡乡长祁晓琴说。“搬家”对于李买秀在内的两个乡2386人村民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是旧生活的结束,也是新生活的开始。
老奶奶说:“我真是等到好日子了,我想活100岁。”
日前,记者在李奶奶家居住的龙潭村安置点、龙平新村看到,宽广的硬化路通到家门口,一栋栋富有布朗族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鲜花正艳。李奶奶说,她的前半生过得很苦,结婚那天的嫁妆是家人千拼万凑得来的两套布朗族新衣服,其他物品一样没有,“婚房”则是从曾经的烂草房搬到了另一个草房里。现在,一家五口人住在一应俱全的两层“洋楼”里,不远处是自家的4亩田地,再加上养殖的3头牛、5头猪、8只羊,算下来,一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大孙女在保山打工,小孙女在施甸读小学,未来也有了盼头。“我真是等到好日子了,我想活100岁。”日前,李奶奶对记者说。
5年过去了,一幅充满希望的新画卷正在布朗山乡徐徐展开。
餐饮、金融、物流等行业越来越多,医疗、教育、客运等配套逐步完善,湿地公园花木扶疏,“打歌广场”宽敞整洁,小镇风情特色迥异……这里便是摆榔乡集镇安置点。谁曾想到,5年前,这里只是一个仅有1500人居住的老村寨,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人气不旺,整条街连一个早点铺子都没有。云南中烟帮扶后,按照“能城不乡、能乡不村、能村不散、能大不小、能平不坡、能多层不独院”的原则,将几个位于地质灾害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村寨,集中安置到了这里,并以此为契机,把摆榔乡集镇安置点打造成金布朗风情小镇。
摆榔乡集镇安置点打造成金布朗风情小镇
“这是纯手工的布朗族服饰,我把镜头拉近点,让您看看布料和工艺。”走进位于集镇的施甸濮人传媒有限公司,经理李枝清正在做直播。展柜上摆满了极具布朗族民族特色的衣服、手包、手镯、挂饰等收工产品。李枝清身穿亮丽的民族服装,笑靥如花,与网友对答如流,不一会儿网上就有人询价、下单。
经过5年的培育和发展,摆榔乡集镇人口发展到3000人,街道占地面积从2015年的7470平方米扩大到了如今的68297平方米,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6125元提升到2019年的12070元。
致富有了好产业
这几天,摆榔乡尖山村古树茶园的春茶采摘逐渐收尾。33岁的戴学江正在合作社里忙着清理机器,组织当地布朗族群众分拣茶叶。
工作人员分拣茶叶
戴学江是“道酬农庄”的老板,也是尖山村古树茶叶合作社的牵头人之一。“前几年我们的技术不好,销量上不去。这几年外出学了些技术,茶叶越做越好了。现在,野生古树春茶的市场比较火爆,我们村那两棵上百年的古茶树,每年可采摘加工大树春茶20市斤,每市斤可以卖到上千元。还有大部分的百年茶树,每市斤也能卖到500元。” 戴学江说,眼下,茶叶已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摆榔乡产业之一——古树茶叶
尖山村古树茶的火爆,还要从2014年说起。
尖山村海拔高差大,呈立体气候。历年来,都有群众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移植野生茶树种植,全村茶园面积600多亩,大部分是有着上百年树龄的野生古茶树,树龄最大的近500年。尖山村委会几个村民小组都有茶园,最多的农户有20多亩。
“但长期以来,由于制作工艺比较粗糙,茶叶价格低迷,毛茶每公斤十多元,效益低微,大多自产自销。因此,大部分群众对茶园疏于管理,长期下来,茶园变成了荒茶山。”摆榔乡宣传委员张碧露对过去的尖山茶记忆犹新。
2014年,施甸县城的茶叶经销商王朝国到尖山村里收茶。他发现,尖山茶虽然工艺粗糙,但茶叶味道醇厚、经久耐泡。王朝国看到了商机,于是从村民手中承包了30多亩古茶园,开始管理茶树、采茶,加工制作茶叶。经过外出取经、反复学习,他提升了茶的品质,2016年,茶叶销往北京、上海、广东、四川、重庆、海南等地,供不应求。
为盘活古树茶产业,施甸县投入资金11万元,组织群众对尖山村300余户600多亩荒废已久的古茶树、大茶树茶地进行了人工除草、修枝打尖等提升改造;另一方面,县乡鼓励尖山村党员带头先行先试,不断学习和研究制茶工艺,在对传统工艺进行全面升级并获得市场认可的基础上,成功地在尖山易地扶贫安置点里开起了“舌韵尖山”“古茶彝寨”“道酬农庄”等古树茶制作加工茶坊,还办起了两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到茶园里帮忙管理、采摘茶叶,到茶坊里炒茶、揉茶、分级装箱。2019年,参与到其中的农户户均增收2000至10000元。
过去在山林里自生自灭、不值钱的古茶树,现在成了尖山茶农眼里的“香饽饽”。
荒坡烂地也成宝
山高、坡陡、温差大,木老元乡很难发展规模化种植。
可是,乐业才能安居。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村民们在云南中烟的帮扶和指导下,发展产业的思路拓宽、方法变多、目光放远。”哈寨村村支部书记阿福友说。
于是,在木老元村下木老元的烂荒田上,建起了保山市首家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场区——木龙源现代化蛋鸡养殖场。“那是在2016年,云南中烟投资了662万元,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本地企业为引领,以规模化产业为支持,群众为主导,建设产业发展基地。”木老元乡农科站站长祝永院说,在云南中烟的带动下,村干部、村民多次外出考察,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质品种,规模养殖口感好、销路广、前景好的罗曼粉蛋鸡。
“别看那是一片荒坡烂地,转变思维利用起来,它就是宝。”祝永院说,这里处于下风口,离村庄有一定距离、符合要求,并且交通便利。
记者日前来到养殖场,经过消毒后才能进入基地。在这里,除了换上大褂的工作人员可以进入鸡舍,其他人员都只能通过6个高清探头观察鸡舍里面的情况。
“我每天早上6点多就要进去,看鸡的精神状态、采食量、粪便,然后检查软壳蛋、沙壳蛋是否增多。如果增多,就说明鸡缺钙和维生素。到了晚上9点恒温灯熄灭后,再进去听有没有咳嗽、打喷嚏、打呼,如果有,就要对呼吸道和胃肠道进行调理。”养殖场场长是上木老元村村民祁绍平。他说,以前从来不知道,养鸡还有那么多学问。
由于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养鸡场效益明显。从2018年8月至2020年3月,鲜蛋总产量1275吨,总收入978.6万元,实现盈利86.2万元。蛋鸡养殖场入驻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采取鸡苗折资入股户的模式,第一批2018年2月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分红达2500元,第二批预计户均分红可达2800元。
粉壳蛋鸡销量好
“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居住有新房,周边有美景,发展有产业,未来有盼头。”祁绍平告诉记者。
5年来,在云南中烟及各级“挂包帮”单位、挂包党员干部的倾情帮扶下,木老元乡的布朗族实现了整族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3.04%降至0.63%。
“我们还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