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烟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卷包部天叶创新工作室部分成员。 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供图
名片
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卷包部天叶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目前共有成员71人,多为技能型人才。在工作中,天叶创新工作室成员围绕转型升级,谋求突破创新,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37项。今年,天叶创新工作室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岗位的创新源、项目的攻关队、人才的孵化器、发展的排头兵。”2015年11月成立之初,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卷包部天叶创新工作室就定下了这样的发展目标。
如今,这支团队聚集了1名行业专家、1名河南中烟特级技师、16名高级技师、5名高级工程师、18名技师技术骨干。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工作室自主完成了3组细支烟设备改造,节约改造费用1800万余元;参与行业国产高速机轮保养标准制定,有效提高了设备运行效率。
“工作室的命名体现了企业对我们的深切厚望,责任和使命督促我们不忘初心、奋力前行。”天叶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朱子玉表示,他们将继续激发创新热情、汇聚创新智慧,为企业发展再立新功。
构建创新生态
良好的创新生态,能凝聚团队力量,发挥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让创新之花不断绽放。
良好的创新生态从何而来?在朱子玉看来,从搭建平台、完善机制中来。
成立之初,天叶创新工作室就建立了考核评分和创新评估制度,对每个班组、成员的创新建议、创新成果、创新成效进行打分,全流程跟踪评估,每季度发布一次考核评估结果,与绩效奖惩挂钩。
为了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天叶创新工作室试点开展了维修工分级管理制度,全员纳入考核,初步形成了不以职称论英雄、而以贡献拿报酬的工作格局。
“评上中高级技师并不意味着进了‘保险箱’。”高级技师张红卫说,他们每次的维保效果、技术革新、管理优化、论文发表、专利获得、民主测评都有相应的考核打分,考核结果直接体现到月度和年度绩效中。
与此同时,天叶创新工作室还出台了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开启了模块化培养计划,考核优秀的员工将进入工作室的人才“蓄水池”,使人才成长形成良性循环。
朱子玉表示,得益于制度的正向激励,天叶创新工作室迸发出很强的创新能量。
2018年,天叶创新工作室拿出精心准备的细支烟设备改造方案,主动向河南中烟请缨,自主完成设备改造任务。为此,他们成立攻坚小组,吃住在车间,日夜奋战,如期完成任务,顺利通过了河南中烟评审组的验收,节约改造费用600多万元。
良好的创新生态,结出了累累硕果。2017年,天叶创新工作室获得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成果获得河南中烟管理创新一等奖;2017年和2018年连获河南中烟“黄金叶杯”烟机设备维保团体竞赛一等奖。
培育创新栋梁
从只有高中学历的青涩新兵到领衔重要课题的特级技师,刘跃宇说这得益于天叶创新工作室的培养。
对于创新和维保,刘跃宇满怀敬畏。他总说,机器也有生命,要带着温度去拧好螺丝钉。
软包设备封签因为维修难度大,很多维修工不愿意触碰这个难题。刘跃宇却迎难而上,查找技术资料、设计解决方案,最终破解了常年困扰大家的技术难题。面对从未接触过的细支烟包装机组故障,他深入研究细支烟设备运行原理和实际运行状况,对内部装置进行改进,解决了烟包划伤问题,并申报了专利。
聂建立既是天叶创新工作室的高级技师,也是一名金牌教练。
在2017年河南中烟“黄金叶杯”第一届烟机设备维保团体竞赛活动备战中,聂建立带领团队不断优化训练动作、强化协调配合,在比赛中一举夺冠,并形成了一套简便实用的“统筹维保法”,提升了车间卷包设备轮保工作效率。
独木难成林。聂建立手把手传授技艺,工作室有1人取得烟机设备维修工高级技师资格,9人取得烟机设备维修工技师资格,59人取得烟机设备高级操作资格证书,5人取得烟机设备操作技师资格。
天叶创新工作室高级技师司书强也是一位技术“牛人”,他主持参与了7项技术革新项目,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今年申报了4项实用新型专利。
司书强认为,个人的成长始终离不开企业培养,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在改造细支烟设备的攻关中,司书强带领技术人员对烟枪、传送、搓接等关键位置进行了新的结构设计,攻克了烟支成型困难、搓接不良等难题。他还全程参与细支烟的试制,解决各种技术问题,使细支烟设备的产能由原来的每分钟4600支提高到5400支,废品率由2.6%降低到1.3%。
近年来,天叶创新工作室技术骨干多次参与中国烟草职工进修学院教材审编、国家技能鉴定中心试题审编、国家二级技能大赛执裁、国家技能鉴定中心鉴定考评等重要工作,贡献来自河南中烟一线技术工人的智慧。
“给舞台、搭平台,天叶创新工作室这片沃土,会涌现更多的创新栋梁,成为企业发展的脊梁。”谈到今后的发展,朱子玉充满信心。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